搜索
鹫岭东游霁景微,碧桃花外一莺飞。
樵夫不斫垂潭树,知有僧人挂搭衣。
猜你喜欢
风驱(qū)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yīn)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殷殷隆隆。
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参考资料:
1、晓光.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239
2、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52
驱:驱使。急雨:骤雨。云:这里指乌云。殷:震动。
池:池塘。
《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门掩落花人别后,窗含残月酒醒时。(《愁诗》,见《吟窗杂录》)
凛如秋月照虚空,遇水留形处处同。
一瞬自成千亿月,精神依旧满胸中。
〈俗言:“以镜予人,损己精神。
”故解之云。
〉
出耕任膂力,织纴付中闺。尺布与粒米,皆自勤中来。
惰耕无赢粮,惰织无完衣。芃芃南亩禾,望秋实已垂。
翘翘东陌桑,取为机上丝。业成急官税,年年付空悲。
谁哉任良牧,无刈伤根葵。
佳晨登赏喜还乡,谢宇开筵晚兴长。满眼黄花初泛酒,
隔烟红树欲迎霜。千家门户笙歌发,十里江山白鸟翔。
共贺安人丰乐岁,幸陪珠履侍银章。
多探问。深入异乡居未稳。遍寻众里无亲信。
为何步步真堪忍。天涯恨。狂歌歌罢西风紧。
倦仆去复返,怜君归未能。
吟馀幽砌月,梦破短檠灯。
地僻人稀到,书成雁莫凭。
秋风霜翮健,天末看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