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月苦旱今未休,青空烈火燔新秋。雨师不仁龙失职,百鬼庙食茫无谋。
我欲笺天诉时事,只恐天公亦昏睡。苍生性命吁可哀,风云何日从天来。
猜你喜欢
祝融尸职待行云,亢阳遍野骄如焚。泉乾断涧青苗槁,日永黄尘白昼昏。
古来祈祷先六事,天远凭谁达帝阍。君不见十风五雨谷穰穰,粒米狼戾输太仓。
公家租毕庾有馀,鼓腹熙熙化日长。愿驱旱魃不为虐,早沛甘霖遍八方。
皇天不雨一百日,千丈空潭断馀湿。连山出火槁叶黄,大野扬尘烈风赤。
田家父子相对泣,枯禾一茎血一滴。中夜起坐增百忧,云汉苍苍星历历。
吴乡白波田作湖,越乡赤日溪潭枯。衾绸不换一斗米,细民食贫衾已无。
连艘积廪射厚利,乌乎此曹天不诛。闻道闽中米价贱,南望梗塞悲长途。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参考资料:
1、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68-169
3、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9-20
壮士:指项羽。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
谁知未减麤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
山南山北雨生寒,竹树风烟苍莽间。青壁倚天元未见,白衣送酒故相关。
共追莲社公应许,稳上篮舆我欲还。后日重来拚一月,细扶藜杖觅孱颜。
五月麦秋闽岭寒,岭头风雨荔子丹。旧从图画见眉目,何曾生食知甘酸。
天生尤物亦甚悭,路远致之良复难。宫中妃子一破颜,犹须驿骑来长安。
绛纱囊小欣乍识,晚上苏台醉瑶席。人如玉笋擘轻红,诗似春云惊坐客。
书生馋相绝可怜,诵诗口角空流涎。何时遂作七闽客,日啖玉肌三百丸。
犹胜穷愁杜陵老,暮年奔走巴山道。万里泸戎摘荔枝,一生辛苦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