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 世事
- 登小茅公
- 次韵舍弟江上
- 次韵昌叔咏尘
- 邵平
-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 其一
-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 示元度
-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 太湖恬亭
- 次韵杏花三首
- 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
- 别雷国辅之皖山
- 道人北山来
- 飞雁
- 静照堂
- 黄河
-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
-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 句
-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三吴王猎场
- 望江南(四之三)
- 甘露歌
- 南乡子(二之一)
- 诉衷情(五之三)
- 清平乐
- 望江南(四之二)
- 望江南(四之四)
-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四之一)
- 棋·莫将戏事扰
- 凤凰山
- 西江月(红梅)
-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 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五之一)
- 别鄞女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梦
- 诉衷情(五之二)
- 诉衷情(五之四)
- 庚申正月游齐安
- 孤桐
- 山中
- 咏梅
- 诉衷情(又和秀老·五之五)
- 泊姚江
- 春风
- 入塞
- 定林所居
- 饭祈泽寺
- 怀旧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7
- 木末
- 南荡
- 秋云
- 秋日
- 送项判官
- 悟真院
- 锺山晚步
- 我欲往沧海
- 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 苏才翁挽辞二首
- 天童山溪上
- 苏秦
- 题友人郊居水轩
- 送张明甫
- 西太一宫楼
- 游锺山
- 汝瘿和王仲仪
- 示董伯懿
- 上元戏呈贡父
- 世上
- 送邓监簿南归
- 五柳
- 正宪吴公挽辞
-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 次韵景仁雪霁
- 春雪
- 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其二
- 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其三
- 春怨
- 北山荐亭
-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于舟中
- 苏才翁挽辞二首 其一
- 望淮口
- 秦淮泛舟
- 斜径
- 与北山道人
- 江宁夹口三首 其二
-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
- 江东召归
- 郊行
- 扬子二首 其二
- 独卧二首 其一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其二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其三
- 北山有怀
- 与耿天骘会话
-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
- 示李叔时二首 其二
- 忆 其二
- 即事二首
- 黄花
- 黄菊有至性
- 黄鹂
- 歌元丰五首
- 还家
- 皇佑庚寅自临川如钱塘过宿此嘉佑戊辰自番阳
- 急足集句
- 贾生
- 金山三首 其一
- 兴国寺
- 诸葛武侯
- 徐秀才园亭
- 灵山
- 将次镇南
-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其三
- 怀元度四首 其三
- 即事五首 其三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五——五上巳闻苑中乐声书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
- 次叶致远韵
- 次俞秀老韵
- 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
- 次韵昌叔怀灊楼读书之乐
- 次韵昌叔岁暮
- 次韵陈学士小园即事
-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 次韵冲卿过睢阳
- 次韵冲卿上元从架至集禧观偶成
- 次韵酬昌叔羁旅之作
- 次韵酬邓子仪二首
- 次韵酬府推仲通学士雪中见寄
-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 次韵酬宋妃六首
- 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其二
- 寄孙
- 山田久欲拆
- 扬雄二首 其一
-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 寄丁中允
- 示平甫弟
- 忆北
-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 车螯二首 其二
- 澶州
- 送李太保知仪州
- 寄朱昌叔
- 答韩持国芙蓉堂二首
- 别谢师宰
- 独归
- 送赞善张轩民西归
- 游杭州圣果寺
-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 寄题思轩
-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 一日归行
- 山行
- 成字说後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
-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 昭文斋
- 偶书
- 春郊
- 北客置酒
- 文元贾公挽辞二首
- 化城阁
- 次韵宋次道忆太平早梅
- 冲卿席上得行字
- 春雨
- 客至当饮酒二首 其一
- 谢微之见过
- 杂咏八首008
- 和杨乐道见寄
- 次韵唐公三首 其三 旅思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007
- 河间
- 示俞秀老二首
- 范增二首
- 和文淑
- 寄道光大师
- 何处难忘酒二首 其二
- 句容道中
- 清明辇下怀金陵
- 葛郎中挽辞二首 其一
- 自白门归望定林有寄
- 寓言六首
- 题友人壁
- 秋露
- 过皖口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七田漏
-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 海棠
- 送河间晁寺丞
- 和叔才岸傍古庙
- 定林
- 将次相州
- 移桃花示俞秀老
- 送叔康侍御
- 慎县修路者
- 中年
- 霾风
-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
- 离鄞至菁江东望
- 东城
-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
- 五更
- 清凉寺送王彦鲁
- 马毙
-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 寄郎侍郎
- 何处难忘酒二首
- 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
- 龙泉寺石井二首
- 明州钱君倚众乐亭
- 石竹花
- 题仪真致政孙学士归来亭
-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
- 拟和御制赏花钓鱼
- 次韵酬宋中散二首
- 送和甫至龙安暮归
- 题回峰寺诗
- 送彦珍
- 祥云
- 江宁夹口三首
- 上元夜戏作
- 法云
- 攲眠
- 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二首
- 对客
- 寄张襄州
- 杨刘
- 松江
-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 定林示道原
- 病起过宝觉
- 临津
- 和甫如京师微之置酒
- 望江南 其三 归依三宝赞
- 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
- 示无外
- 殊胜渊师八十余因见访问之近来如何答曰随缘
- 过食新城藕
- 梦黄吉甫
- 寄友人三首
- 红梅
- 独卧二首 其二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其四始皇驰道
- 赠宝觉
- 双庙
- 晚春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其一
-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 池雁
- 答孙正之
- 杂咏四首
- 铁幢浦
- 杨柳
- 书八功德水庵
- 寄吴成之
- 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
- 赠曾子固
- 答虞醇翁
- 中秋夕寄平甫诸弟
- 少年见青春
- 勘会贺兰溪主
- 别灊皖二山
- 送张卿致仕
- 赠王居士
- 宰嚭
- 送吴龙图知江宁
- 送春
- 寄朱氏妹
- 残菊
- 次韵东厅韩侍郎斋居晚兴
- 车载板二首
- 寄陈宣叔
- 忆北山送胜上人
- 真州东园作
- 读唐书
- 崇政殿详定幕次偶题
-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 欲雪
-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 送耿天骘至渡口
- 偶成二首
- 安丰张令修芍陂
- 和惠思波上鸥
- 登大茅公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8
- 金山三首
- 过故居
- 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
- 呈柳子玉同年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二耰耡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 每见王太丞邑事甚冗而剸剧之暇犹能过访山馆
- 哀贤亭
- 寄曾子固
- 雪乾
- 寄赠胡先生
- 又次叶致远韵二首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
- 孔子
- 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十六
-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 其五 牧笛
- 送僧游天台
- 送程公辟得谢归姑苏
- 严陵祠堂
- 送陈景初
- 愍儒坑
- 示德逢
- 金山
- 春日晚行
- 和御制赏花钓鱼二首
- 省中沈文通厅事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二寒穴
- 高魏留
- 答韩持国
- 杂咏四首 其一
- 雁
-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
- 季春上旬苑中即事
- 送陈令
- 莫疑
- 春日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杜甫画像
- 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
- 和张仲通忆锺陵二首
- 寄吴冲卿二首
- 与天骘宿清凉广惠僧舍
- 锺山西庵白莲亭
- 马玘大夫挽辞
- 登景德塔
- 王逢原挽辞
- 海棠花
- 沂溪怀正之
- 冲卿席上得作字
- 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 又代薛肇明一首
- 阴漫漫行
- 窥园
-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
- 送致政朱郎中东归
- 染云
- 与徐仲元自读书台上定林
- 和文淑湓浦见寄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鎛
- 送方劭秘校
- 杂咏八首
-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 露坐
- 留题微之廨中清辉阁
- 别葛使君
- 圣贤何常施
- 送黄吉甫入京题清凉寺壁
-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其三
- 赠工部侍郎郑公挽辞
- 精卫
- 送陈谔
- 和冲卿雪诗并示持国
- 望钟山
- 过法云寺
- 腊享
- 和叔雪中见过
- 寓言九首
- 午睡
- 再题南涧楼
- 和吴冲卿集禧斋祠
- 郑子宪
- 月夜二首
- 锦绣谷
- 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二首 其二
- 将次洺州憩漳上
- 示安大师
- 山樱
- 次韵留题僧假山
- 秋夜二首
- 和仲求即席分题得庶字
- 酬吴仲庶小园之句
- 题杨溪
- 登中茅公
- 定林寺
- 寄孙正之
- 和陈辅秀才金陵书事
- 次张唐公韵
-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
- 哭梅圣俞
- 寄黄吉甫
- 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
- 长干寺
- 示道光及安大师
- 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
- 千丈岩瀑布
- 和吴冲卿雪
- 陈君式大夫恭轩
- 送丁廓秀才归汝阴二首
- 出城
- 暮春
- 夜直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六扬扇
- 华藏寺会故人
- 得书知二弟附陈师道舟上汴
- 白鸥
- 寄蔡天启
- 示四妹
- 寄李士宁先生
- 骐骥在霜野
-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
- 呈陈和叔二首
- 叶致远置洲田以诗言志次其韵二首
-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 和晚菊
- 示宝觉二首
- 省兵
- 送乔执中秀才归高邮
- 奉酬圣从侍制
- 次韵唐公三首其二——江行
- 北山道人栽松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九耧种
- 祈泽寺见许坚题诗
- 沟港
- 口占示禅师
- 收盐
- 杏花
- 乌塘
- 九鼎
- 道中寄吉父
-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 忆江南
- 和郭公甫
- 次韵致远木人洲二首
- 虎图
-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 答陈正叔
- 退朝
- 葛兴祖挽辞
- 谢安
- 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
- 红梨
-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 望越亭
- 送杜十八之广南
- 翛然
- 送吴显道五首
- 次韵酬王太祝
- 赠李士云
- 禁中春寒
- 进字说二首
- 移松皆死
- 到舒州次韵答平甫
- 过刘贡甫
- 扬子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一顾林亭
-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
-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一
- 望之将行
- 即事五首
- 馀寒
- 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三首
-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 次韵张唐公马上
- 东江
- 答刘季孙
- 次韵陪驾观灯
- 欹眠
- 答裴煜道中见寄
- 示道原
- 白纻山
- 汜水寄和甫
- 陆忠州
- 宋城道中
- 句 其十七
- 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
- 宿雨
-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
- 江上二首 其二
- 楚天
- 同王浚贤良赋龟得升字
-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 招叶致远
- 书静照禅师塔
- 自府中归寄西庵行详
- 示报宁长老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十三女岗
- 奉酬约之见招
- 白云
- 四皓二首
- 仲明父不至
- 句 其十三
- 晨兴望南山
- 示蔡天启三首 其二
- 寄育王大觉禅师
- 送丁廓秀才归汝阴
-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二
- 冬至
- 千蹊
- 东方朔
- 东皋
- 赠长宁僧首
- 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07
- 送经臣富顺寺丞
- 禁直
- 次韵酬吴彦珍见寄二首
-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 次韵酬徐仲元
- 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 荷花
- 怀锺山
- 老嫌
- 怀古二首 其一
- 次韵送程给事知越州
- 与吕望之上东岭
- 句 其十八
-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
- 真州马上作
- 丁年
- 冲卿席上得作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 其十 耒耜
- 信州回车馆中作二首
- 孤城
- 疥
- 江宁夹口二首 其一
- 晚兴和冲卿学士
- 登西楼
- 相国寺启向天节道场行香院观戏者
- 蒙城清燕堂
- 题汤泉壁垩诸子有欲闲之意
- 题宝岩寺寒碧亭二首
- 送吴仲庶出守潭州
- 张良
- 诗呈节判陆君
- 蓼虫
- 送谢师宰赴任楚州
- 两生
- 人间
- 洊亭
- 送僧无惑归鄱阳
- 乙未冬妇子病至春不已
- 秋夜二首 其一
- 韩信
- 古意
- 传神自赞
- 自遣
- 句 其十一
- 初晴
-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 答张奉议
- 寄茶与和甫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 寄谢师直
- 悼王致处士
-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 杖藜
-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
- 西山
- 苏州道中顺风
- 句 其六
- 发粟至石陂寺
- 江口
- 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 送吕望之
- 估玉
- 文成
- 草堂一上人
- 古松
- 驾自启圣还内
- 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 送文学士倅邛州
- 金陵郡斋
-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 北望
- 金陵即事三首
- 独山梅花
- 春晴
- 段约之园亭
- 昼寝
- 乌石
-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 送复之屯田赴成都
- 寄二弟时往临川
- 示公佐
- 书堂
- 咏月
-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 金陵报恩大师西尚方丈二首
- 汴水
- 永庆院送道原还仪真作诗要之
- 示俞秀老
-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 河势
- 虞美人·虞美人
- 台上示吴愿
- 详定试卷二首
- 北山暮归示道人
- 两马齿俱壮
- 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
- 拒霜花
- 松间
- 和惠思岁二日二绝
- 挽舜元胡著作郎
-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其二
- 渔家傲 其二
- 送梅龙图
- 闲居遣兴
- 光宅寺
- 至开元僧舍上方次韵舍弟二月一日之作
- 思北山
- 李璋下第
- 寄题郢州白雪楼
- 山前
- 示俞处士
- 晴景
- 和祖仁晚过集禧观
- 御柳
- 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
- 江上二首
- 读眉山集爱其雪诗能用韵复次韵一首
- 新田诗
- 戏城中故人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九昆山
- 证圣寺杏接梅花未开
- 尹村道中
-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其四
- 垂虹亭
- 得曾子固书因寄
- 三品石
- 京兆杜婴大醇能读书其言近庄其为人旷达而廉
- 酬裴如晦
- 江梅
- 酴醾金沙二花合发
- 示蔡天启三首
- 结屋山涧曲
- 次韵春日事
- 叔孙通
- 碧芜
-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 台城寺侧独行
- 驴二首
- 後殿牡丹未开
- 答客
- 春山
- 一陂
- 答扬州刘原甫
- 和平甫招道光法师
- 揖仙阁
- 再次前韵寄杨德逢
- 寄四侄旊二首
- 迟明
-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於舟中
- 陈师道宰乌程县
- 望晼山马上作
- 秋怀
- 次韵舍弟常州官舍应客
- 秋枝如残人
- 南涧楼
- 题八功德水
- 江南
- 无锡寄孙正之
- 答俞秀老
-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
- 少狂喜文章
- 舟过长芦
- 秋风
- 读维摩经有感
- 山居杂言
- 和惠思韵二首其一——醴泉观
- 朱朝议移法云兰
- 寄张剑州并示女弟
- 法喜寺
- 葛郎中挽辞二首
-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二樵斧
-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 江亭晚眺
- 县舍西亭二首
- 乘日
- 九日
- 夜闻流水
- 寄伯兄
- 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
- 江宁夹口二首
- 示杨德逢
- 六年
- 促织
- 寄平甫
- 韩子
- 扬雄
- 寄吴正仲却蒙马行之都官梅圣俞太博和寄依韵
- 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 寓言九首008
- 戏长安岭石
- 春日席上
-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 送萧山钱著作
-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 读蜀志
- 臧仓
- 随意
- 明堂乐章二首
- 涿州
- 燕侍郎山水
- 自定林过西庵
- 宋中道挽辞
- 东陂二首
-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
- 示宝觉
- 示耿天骘
-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 子贡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六陆瑁养鱼池
-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
- 散发一扁舟
-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
- 书定林院窗
-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 谒曾鲁公
- 和唐公舍人访净因
- 惠崇画
- 辱井
- 晏望驿释舟走信州
- 送逊师归舒州
- 定林院
- 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 王中甫学士挽辞
- 冬日
- 九日随家人游东山遂游东园
- 东冈
- 送董传
- 孟子
-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
- 叠翠亭
- 题正觉相上人箨龙轩
- 彭蠡
- 嘲叔孙通
- 将至丹阳寄表民
- 客至当饮酒二首
- 骅骝
- 送王郎中知江阴
- 众人
- 句 其十
- 别和甫赴南除
- 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
- 道逢文通北使归
- 戏赠段约之
- 送赵燮之蜀永康簿
- 王子直挽辞
- 如归亭顺风
- 酬郑闳中
- 四皓二首 其二
- 寄王补之
- 鱼儿
- 即事二首 其一
- 字谜诗二首
- 咏菊二首
- 赠陈君景初
- 读汉书
- 图书
- 九日赐宴琼林苑作
- 题勇老退居院
- 谢安墩二首
- 试院中
- 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 送李质夫之陕府
- 处士葛君挽辞
- 过杨德逢庄
- 即席次韵微之泛舟
- 送李秘校南归
- 筹思亭
- 杂咏三首
- 和王乐道烘虱
- 吴江
- 雨晴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08
- 陪友人中秋夕赏月
- 舟夜即事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四台笠
- 信都公家白兔
- 木芙蓉
- 和吴冲卿雪霁紫宸朝
- 桑
- 平山堂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耒耜
- 次韵张仲通水轩
- 与僧道升二首
- 送程公辟守洪州
- 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
- 和钱学士喜雪
- 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 赠彭器资
- 烝然来思
- 无动
- 郑子宪西斋
- 思王逢原
- 次韵张子野秋中久雨晚晴
- 卧闻
- 怀古二首
- 信陵坊有笼山乐官
- 即事三首 其一
- 纸暖合
- 次韵吴季野再见寄
- 适意
- 散策
- 长垣北
- 平甫如通州寄之
- 鄞县西亭
- 沟西
-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 奉酬杨乐道
- 省中二首
- 秋热
- 送潘景纯
- 书陈祈兄弟屋壁
- 寄曾子固二首
- 到郡与同官饮
- 相州古瓦砚
- 寄王逢原
- 次韵公辟正议书公戏语申之以祝助发一笑
- 寄题众乐亭
- 送杨骥秀才归鄱阳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
- 次韵吴季野题岳上人澄心亭
-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 中书偶成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八
- 寄国清处谦
- 春江
- 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
- 次韵平甫赠三灵山人程惟象
- 思古
- 送庞签判
-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 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客有记翎经冥三韵而
- 自喻
- 春日即事
- 勿去草
- 李君昆弟访别长芦玉淮阴追寄
- 京城
- 次韵乐道送花
-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其二
- 招同官游东园
- 壬子偶题
- 书会别亭
- 寄题程公辟物华楼
- 寄张谔招张安国金陵法曹
- 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
- 与望之至八功德水
- 欲归
- 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
- 重过余婆冈市
- 范雎
- 蝶
- 真人
- 欣会亭
- 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
- 次昌叔韵
- 寄沈道原
- 代答
- 清明
- 送李生白华岩修道
- 赠张康
- 题北山隐居王闲叟壁
- 还自河北应客
- 泛舟青溪入水门登高斋奉呈叔康
- 代白发答
- 己未耿天骘著作自乌江来予逆沈氏妹于白鹭洲
- 听泉亭
- 试茗泉
- 惜日
- 送别韩虞部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十
- 同长安君锺山望
- 食黍行
- 送陈景初金陵持服举族贫病烦君药石之功
- 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
- 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
- 潭州新学诗
- 寓言九首007
- 用字谜
- 寄吴氏女子
- 後元丰行
- 题定林壁怀李叔时
- 秋早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008
- 送悲如晦宰吴江
- 和微之药名劝酒
- 招元度
- 张氏静居院
- 载酒
- 送纯甫如江南
- 次韵微之即席
- 送吴显道南归
- 有感
- 答瑞新十远
- 寄题杭州明庆院修广师明碧轩
- 寄和甫
- 春入
- 休假大佛寺
- 寄虞氏兄弟
-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三
- 王浮梁太丞之听讼轩有水禽三巢于竹林之上恬
- 秋日不可见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五柘湖
- 别皖口
-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 游城南即事二首
-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四——後苑详定书怀
- 出巩县
- 竹窗
- 读墨
-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 次韵吴仲庶省中画壁
- 云之祁祁答董传
- 落星寺
- 荐亭
- 杂咏五首
- 哭张唐公
- 送灵仙裴太博
- 楼上望湖
- 次韵答平甫
- 老人行
- 次韵答陈正叔二首
- 示李叔时二首
- 达本
- 同应之登大宋陂
- 苏才翁挽辞二首 其二
- 老景
- 游北山
- 寄显道
- 寄沈鄱阳
- 戏赠湛源
- 送孙长倩归辉州
- 寄福公道人
- 次韵酬子玉同年
- 初憩和州
- 次韵范景仁二月五日夜风雪
-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 鸱
- 始与韩玉汝相近居遂相与游今居复相近而两家
- 岭零
- 孙威敏公挽辞
- 过山即事
- 巫峡
- 示永庆院秀老
- 生日次韵南郭子二首
- 还自舅家书所感
- 玉簪
- 东陂二首 其一
-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
- 发廪
- 次韵舍弟遇子固忆少述
- 忆金陵三首
- 寄李道人
- 读诏书
- 扬雄二首
- 句 其十四
- 中书即事
- 寄张氏女弟
- 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
- 元丰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诗
- 欲往北山以雨止
- 登宝公塔
- 题定力院壁
- 城北
- 别方劭秘校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 其五 柘湖
- 岁晚怀古
-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元韵
- 东门
- 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
- 丙申八月作
- 即席
- 扬子二首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十二
- 即事三首
- 次吴氏女子韵
- 半山春晚即事
- 移柳
- 病起
- 李氏沅江书堂
- 送吴叔开南征
- 夜梦与和甫别如赴北京时和甫作诗觉而有作因
- 自讼
-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一
- 江
- 崇政殿後春晴即事
- 咏月三首
-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其一
- 回桡
- 悲哉孔子没
- 甘露歌
- 甘露歌
- 登飞来峰
- 梅花
- 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 题玉光亭
- 游锺山
- 园蔬
- 杂咏五首
- 杂咏四首
- 杂咏四首
- 杂咏四首
-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 州桥
-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 杂咏五首
- 张良
- 即事二首
- 寄茶与平甫
- 即事三首
- 即事三首
- 即事五首
- 即事五首
- 即事五首
- 即事五首
- 寄纯甫
- 寄王回深甫
- 金陵怀古四首
- 金陵即事三首
- 金陵即事三首
- 明妃曲
- 句
- 暮春
-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
- 秦始皇
- 示俞秀老二首
- 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 怀元度四首
- 郭解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五牧笛
- 出塞
- 登越州城楼
- 观明州图
- 独卧有怀
-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 陈桥
-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 送张拱微出都
- 登中茅山
- 示宝觉
- 除夜寄舍弟
- 霾风
- 舟还江南阻风有怀伯兄
-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 次韵耿天骘大风
- 江上二首 其一
- 次韵酬宋玘六首 其四
- 弯埼
- 又段氏园亭
- 和平甫招道光法师
-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 字谜诗二首
- 清风阁
- 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
- 招叶致远
- 仲元女孙
- 次韵酬邓子仪二首 其一
- 送吴龙图知江宁
-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 诸葛武侯
-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 挽舜元胡著作郎
- 次韵酬宋玘六首 其五
-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 送张公仪宰安丰
-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 豫章道中次韵答曾子固
-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 赠张轩民赞善
- 寓言九首
- 杂咏八首
- 再次前韵
- 寓言九首
- 杂咏八首
- 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
- 南浦
-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 雨中
- 澶州
- 杂咏八首
- 余寒
-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
- 月夜二首
- 寓言六首
-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
- 与北山道人
- 杂咏八首
-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
- 寓言六首
- 元丰行示德逢
- 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 赠安大师
- 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
-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
- 一日不再饭
- 游章义寺
- 寓言六首
- 与北山道人
- 要望之过我庐
- 寓言六首
-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
-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
-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 寓言九首
- 忆昨诗示诸外弟
- 寓言二首
- 寓言九首
-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 用王微之韵和酬即事书怀
- 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
- 又次叶致远韵二首
- 谢安
- 云山诗送正之
- 杏园即事
- 与宝觉宿精舍
- 雨未止正臣欲行以诗留之
- 谢郏亶秘校见访於锺山之庐
- 杂咏三首
- 惜春
- 扬子二首
- 徐秀才园亭
- 咏月三首
- 闻望之解舟
- 吴任道说应举时事
- 闻和甫补池掾
- 望锺山
- 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
- 夜读试卷呈君实待制景仁内翰
- 叶致远置洲田以诗言志次其韵二首
- 小姑
- 田单
- 杏花
- 望淮口
- 宣州府君丧过金陵
- 吴正仲谪官得故人寄蟹以诗谢之余次其韵
- 无营
- 新花
- 饮裴侯家
- 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二首
- 同昌叔赋雁奴
- 忆金陵三首
- 万事
- 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
- 题夏旼扇
- 题航子
- 西帅
- 题定林壁
- 题半山寺壁二首
-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 外厨遗火二首
- 外厨遗火示公佐
- 外厨遗火二首
- 题徐浩书法华经
- 吐绶鸡
- 宿北山示行详上人
- 题永庆壁有雱遗墨数行
-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 徐熙花
- 文元贾公挽辞二首
- 乌塘
- 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
- 苏才翁挽辞二首
- 叹息行
- 送吴显道五首
- 题山寺扉
- 题友人壁
- 王村
- 我所思寄黄吉甫
- 同沈道源游八功德水
- 送张甥赴青州幕
- 送孙子高
- 题永昭陵
-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 送郑叔熊归闽
- 汀沙
- 送吴显道五首
- 送望之赴临江
-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 天下不用车
- 送孙立之赴广西
- 送张颉仲举知奉新
- 送复之屯田赴成都
- 题半山寺壁二首
- 送福建张比部
- 送苏屯田广西转运
-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
- 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三首
- 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三首
- 送吴显道五首
- 送僧惠思归钱塘
- 题南康晏史君望云亭
- 送何圣从龙图
- 汤泉
- 送黄吉甫入京题清凉寺壁
- 宿定林示无外
- 书任村马铺
- 题金陵驿
- 试院中
- 送董伯懿归吉州
- 松江
- 示王铎主簿
- 四皓二首
- 送陈靖中舍归武陵
- 送王覃
- 送王龙图守荆南
- 示李叔时二首
- 思王逢原三首
- 书何氏宅壁
-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
-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 四月果
-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 示黄吉甫
- 送潮州吕使君
- 示四妹
- 示平甫弟
- 送契丹使还次韵答净因老
- 送明州王大卿
- 试院中
- 石竹花
- 思王逢原三首
- 史教授独善堂
- 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 示蔡天启三首
- 上南冈
- 三月十日韩子华招饮归城
-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 秋风
- 荣上人遽欲归以诗留之
- 清凉寺白云庵
- 秋夜泛舟
- 示宝觉二首
- 射亭
- 秋兴有感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强起
- 日出堂上饮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试院中
- 破冢二首
- 世故
- 三战败不羞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神物
- 山鸡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清风阁
- 日西
- 墙西树
- 牛渚
- 生日次韵南郭子二首
- 上西垣舍人
- 庆老堂
- 山田久欲折
- 秦淮泛舟
- 破冢二首
- 灵山
- 美玉
- 梦
- 南浦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骊山
- 驴二首
- 若耶溪归兴
- 梦长
- 马上转韵
- 离蒋山
- 猎较诗
- 秋庭午吏散
-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 陇东西二首
- 偶书
- 句
- 丽泽门
- 离升州作
- 蒙亭
- 七星砚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苦雨
- 青青西门槐
- 默默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霹雳沟
- 金山三首
- 秋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
- 暮春
- 离北山寄平甫
- 九井
- 句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梁王吹台
- 句
- 金陵怀古
- 景福殿前柏
- 开元行
- 金陵
- 寄岳州张使君
- 经局感言
- 客至当饮酒二首
- 九鼎
- 江上
- 江东召归
- 老树
- 寄致政吴虞部
- 金陵怀古四首
- 龙泉寺石井二首
- 寄题睡轩
- 全宋诗见鹦鹉戏作四句
- 金山寺
- 寄友人三首
- 灵山寺
-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 句
-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 金明池
- 江宁夹口三首
- 江宁夹口二首
- 寄朱昌叔
- 江雨
- 寄蔡氏女子二首
- 金陵怀古四首
- 金山寺
- 寄金陵传神者李士云
- 句
- 将次镇南
- 寄曾子固
- 寄丁中允
- 怀元度四首
- 寄虔州江阴二妹
- 贾生
- 蒋山手种松
- 寄无为军张居士
- 怀张唐公
- 怀元度四首
-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 和正叔怀其兄草堂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黄河
- 胡氏逢原堂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寄四侄旊二首
-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寄韩持国
- 集禧观池上咏野鹅
-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寄杨德逢
- 寄碧岩道光法师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 和御制赏花钓鱼二首
-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1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一田庐
- 和公辟转运江西
- 怀吴显道
- 和吴御史临淮感事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八牛衣
- 怀舒州山水呈昌叔
- 和微之林亭
- 和叔招不往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三襏襫
- 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 和吴相公东府偶成
- 和净因有作
- 记梦
- 怀古二首
- 和张仲通忆锺陵二首
-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 和平父寄道光法师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 韩信
- 汉文帝
- 公辟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
- 庚申正月游齐安有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
- 过刘全美所居
- 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
- 归庵
- 杭州呈胜之
- 过故居
-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 凤凰山
- 观王氏雪图
-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 和吴御史汴渠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 歌元丰五首
- 和刘贡甫燕集之作
- 宫词
- 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
- 汉武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四水车
-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 奉寄子思以代别
- 度麾岭寄莘老
- 独行
- 歌元丰五首
- 定林
- 东皋
- 和惠思韵二首其二——蝉
- 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 古寺
- 范增二首
- 答许秀才
- 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
- 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 和耿天骘同游定林
- 沟上梅花欲发
- 赋枣
- 光宅
- 芳草
- 赴召道中
- 到家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 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二首
- 光宅寺
- 歌元丰五首
- 读开成事
-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
-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
-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八陆机宅
-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 悼四明杜醇
- 钓者
- 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
-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 次韵张德甫奉议
- 发馆陶
- 戴不胜
- 定林院昭文斋
- 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
- 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
- 次韵杏花三首
- 次韵酬吴彦珍见寄二首
- 次韵和甫咏雪
- 独饭
-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
- 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 次韵刘著作过茆山今平甫往游因寄
- 次韵杏花三首
- 次韵平甫村墅春日
-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 次韵子履远寄之作
- 次韵奉酬觉之
- 次韵董伯懿松声
-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
- 次韵质夫兄使君同年
- 次韵昌叔咏尘
- 春雪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题
- 次韵答陈正叔二首
- 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
- 次青阳
- 酬微之梅暑新句
- 垂虹亭
- 次韵王胜之咏雪
- 初去临川
-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 次韵酬宋妃六首
- 次韵答丁端州
- 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
- 次韵杨乐道述怀之作
- 酬王微之
- 次韵唐公三首其一——东阳道中
- 车螯二首
- 初到金陵
- 迟明
- 初晴
- 呈陈和叔
- 酬净因长老楼上翫月见怀有疑君魂梦在清都之
- 酬冲卿见别
-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
- 别孙莘老
- 春雨
- 别灊阁
- 北山
-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 鲍公水
- 春风
-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 次韵酬宋中散二首
- 春日
- 出金陵
- 春风
- 长干释普济坐化
- 兼并
- 郊行
- 酬王太祝
- 愁台
- 北山洊亭
-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 朝日一曝背
- 北窗
-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 爱日
- 春寒
- 呈陈和叔二首
- 草堂
- 酬吴季野见寄
-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 山中
- 孤桐
- 泊姚江
- 入塞
- 饭祈泽寺
- 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7
- 苏才翁挽辞二首
- 示长安君
- 赠外孙
- 赠外孙
- 书湖阴先生壁
- 江上
- 太白岭
- 岁晚
- 岁晚
- 岁晚
- 千秋岁引·秋景
-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 千秋岁引·秋景
- 葛溪驿
- 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 即事
- 即事
- 伤仲永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 读孟尝君传
- 同学一首别子固
- 梅花
- 梅花
- 登飞来峰
- 叠题乌江亭
- 春夜
- 泊船瓜洲
- 元日
- 春夜
- 明妃曲二首
- 云鬟烟鬓与谁期
- 云鬟烟鬓与谁期
- 君难托
- 君难托
-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 桂枝香·金陵怀古
- 谒金门·春又老
- 壬辰寒食
- 壬辰寒食
- 狼山观海
- 北山
- 北山
- 书湖阴先生壁
- 白沟行
- 白沟行
-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 答司马谏议书
- 答司马谏议书
- 题张司业诗
- 雨霖铃·孜孜矻矻
- 雨霖铃·孜孜矻矻
- 钟山即事
- 午枕
-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 北陂杏花
- 北陂杏花
- 将母
- 河北民
- 河北民
- 午枕
- 江上
- 江上
- 桃源行
- 桃源行
- 思王逢原三首
-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
-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 伯牙
- 初夏即事
- 游褒禅山记
- 游褒禅山记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他所著的《伤仲永》在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有收录。
言简练明快笔力雄健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诗歌造诣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罢相的时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王荆公体
“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壮丽景致及怀古伤今,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文学主张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虽然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胡适也有类似的评价,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间,相关文章共发表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制造舆论,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国外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