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丈人九十身长健,闾里过从旧识名。就养久闻朝市事,观书还辨古今情。
当门树老曾看种,在学孙多自教成。行辈祇今谁得似,季方年齿近难兄。
猜你喜欢
蓬阁骖麟会,瑶池献枣年。三乾开浩荡,六甲任推迁。
姬胤徽音远,坤仪垕德专。助缣劳织女,绝俗冰姑仙。
俪美梁鸿逸,承休鲍永贤。云裳迟国宠,昼锦称家传。
班媛东征赋,元君北斗篇。已欣人似玉,更羡福成田。
九畴先箕范,七十戴尧天。珠履门庭溢,金钿壶閤填。
霞觞和露液,冰碗映琼筵。青鸟歌声接,文鸾舞袖翻。
日增长命缕,风入鼓薰弦。蒲节香堪泛,榴花色对妍。
婺光霄掩抑,娥影夜婵娟。庆洽忘深爵,诗成竞续笺。
愚生惭末祝,爱子昔同骞。共喜留萱背,言期酌赤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解:懂,明白,理解。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一棹沿溪上,沙明水更清。迷濛细雨湿,起落片帆轻。
磐石中流出,新篁远岸生。客心无所系,閒坐听春莺。
隔岁相看思渺然,尺书忽向故人传。九关天启青云业,千古春涵白雪篇。
列塞戈矛犹独倚,清时雨露为君偏。劳歌欲和惭同调,瑞气西依斗极悬。
衡门方昼掩,特枉法曹过。良晤寻鸡黍,秋风入薜萝。
名山思裹足,烟雨忆披蓑。不为沉冥久,逢君白石歌。
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雍容青琐汉儒臣,出牧东南七郡民。
秘府内分龙节贵,故乡朝看锦衣新。
湖山动色迎诗老,牛酒均欢慰路人。
岂愧能名循吏后,应留美化大江滨。
相逢日下黄门省。回首风前画鷁津。
未省行春周泽国,即听鸣玉上枫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