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望魂犹乱,归支病缓行。
道傍将掩骨,塞外即前生。
店主辞孤宿,军装付破城。
便令身战死,序绩不知名。
猜你喜欢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bìn)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chuāng)。
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这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参考资料:
1、许明善.唐宋边塞诗词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122-123
2、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42-143
3、刘凤泉.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7-288
4、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97-98
行多:指行路多,这里指行程长。有病:一作“无方”。
蓬鬓:散乱的头发。鬓,头发。吟:呻吟。长城:秦时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此处泛指古城墙。不堪:不能忍受。秋气:秋天的寒风。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像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山夫卿作市廛居,漫学台公计已疏。
收卷向来经济策,古今行役未曾休。
出险泊内河,回覕犹馀恐。幸逃灭顶凶,敢誇投璧勇。
内河亦海流,夷险差安悚。波深不盈寻,悬晖漾清溶。
窄爱舴艋轻,宽辞市舶耸。潮回卤地涸,舟小邱山重。
陆行迅摧涛,百口号呼汹。鸨鹢倏骇散,鲲鲕怖群踊。
力疲挠寸进,艰胜登秦陇。森森认城郭,历历分畦垄。
兹行饱艰虞,快听啼寒蛬。西风飒毛鬓,秋霜惊种种。
孤馆夜灯昏。静掩重门。残冬作客倍销魂。便说今宵寒透骨,谁与温存。
旧事不堪论。辜负新恩。年年芳草送王孙。别也寻常离也惯,梦也无痕。
故人相与最从容,尚忆论诗向夜中。白首无家十年别,青山何处一樽同。
梦回孤馆灯前雨,目断西风塞外鸿。谁识离怀愁绝处,野庭依旧穆陵东。
巡游光帝典,征吉乃先天。泽国翔宸驾,水府泛楼船。
七萃萦长薄,三翼亘通川。夙兴大昕始,求衣昧旦前。
澄澜浮晓色,遥林卷宿烟。晨霞稍含景,落月渐亏弦。
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方陪觐东后,登封禅肃然。
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
至仁虽爱物,用舍如春秋。
晴空不成雨,远岫行归休。
何疑陶渊明,一去如惊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