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龙卧垂涎,成此千丈湫。力能沛甘霖,络绎金简投。
过时若无用,委弃荒山陬。神功不求试,又岂畏人求。
我来访灵境,山路阻且修。双崖呀然开,始见风云幽。
太古铁色壁,倒挂三峡流。伟哉造化奇,神鬼莫能谋。
哲人惬兹区,卜宅尝屡游。顾名缅英贤,溟漠神相酬。
至今寻丈间,名与天地留。吾闻龙为德,出则被五洲。
退藏一壑内,有若枯枝樛。吾侪但饱啖,望古真堪愁。
徘徊日将暮,烟霭何纷缪。回首望苍崖,寂寞飞龙秋。
猜你喜欢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
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
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阳庐,此时未展胸中奇。
三驾不顾龙不起,山河宰割谁能为。近瞻五老峰,壁立青霄里。
峰头高风满顶来,峰腰蔼蔼白云起。纵目长天不尽头,浩歌一吐英雄气。
日长春老职司閒,纵辔因寻负郭山。
花气半飘青霭外,泉声多在白云间。
香灯肃肃严僧事,钟梵萧萧爽客颜。
坐有诗人樽有酒,擬抛城市宿禅关。
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图留沙碛怀诸葛,诗诵江濆忆少陵。
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唐鱼化浪三层。蓝舆又向人间去,回首林泉愧老僧。
初酒醒,乍衣单。褪著裙儿侧著冠。门外小桥寒食夜,月明人去杏花残。
黄沙碛(qì)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黄沙:指沙漠地区。云天:高空。直下低:往下低落。
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窗外西风竹数竿,秋声终夜趣归鞍。吾庐此去八百里,归到家时天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