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紫石仙翁骨道清,丹成往往步步轻。
黄石仙翁道眼明,书成往往字字精。
丹成书成俱是实,犹堕于偏非至道。
二者兼之白石□,先生渠谓天草草。
天皇案前黄老君,辍与人皇为老臣。
老郎老君之后身,收拾乾坤平月春。
春吾身外春吾民,四民无一不春者。
与士为春颂风雅,书于白石其上苴。
白石肉飞不尸假,弟功书在丹之下。
猜你喜欢
数从仙伯至仙公,一岁一迁三岁中。三岁三迁吾事足,归骄明月弄清风。
诏会蟾宫籍里人,召还仙阙作仙宾。
王宫专席谈先圣,朝路分班谒上真。
休絮。休絮。我自明朝归去。
杜若生洲荻已芽,随阳片影向天涯。
如今不用思归去,江北江南是一家。
双莲争秀漾清波,雾卷烟收认两娥。枫落澄江秋欲尽,半池霜倒奈愁何。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róng)百万缣(jiān)。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cán)。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参考资料:
1、宋名家诗导读.戊辰即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和:和议。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jiān):黄绢。
剩:全、都的意思。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雾锁春风,烟埋秋月,一生心事全休。恰雨窗吊古,检点鸳俦。
多少名姝珠泪,虚染就、锦笔银钩。伤情处,金环不见,玉叶空留。
抬头,斜阳荒冢,原来是绮阁妆楼。怅尘缘虽破,梦境难收。
说甚裁云好手,也几度、惊彻鸡筹。沉吟久,知音罕嗣,若个能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