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猜你喜欢
又名:山中答俗人问
问余何意栖(qī)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2-363
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薛涛诗思饶春色,十样鸾笺五采誇。香染桃英清入观,影翻藤角眩生花。
涓涓锦水涵秋叶,苒苒剡波漾晚霞。却笑回文苏氏子,工夫空自废韶华。
碧落谁分造化权,结霜凝雪作婵娟。寒蝉若不开三穴,
狡兔何从上九天。莫见团圆明处远,须看湾曲鉴时偏。
郤诜树老尧蓂换,惆怅今年似去年。
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鵩入迁臣舍,乌号厌世弓。平生有嘉树,犹起九原风。
卜居栖迹在城南,朝市纷纭不肯谈。树下鹤归唯见一,花前凤舞自成三。
窗含远岫明如玉,槛俯长江秀似蓝。身在耆英图画里,酡颜日日带春酣。
壶觞就我河之滨,雅兴高情事事真。看竹不知谁是主,爱莲其谓此何人。
游岩本是耽泉石,思邈从来志隐沦。独怪长源虚此会,空斋应怅月华新。
好风吹我来洞天,云山九折相回旋。
苍虬绾结锁清润,翠蛟飞舞鸣潺湲。
一从大涤豁心目,披蒙蹑径登来贤。
栖真亭结翠微顶,临风一啸卑尘寰。
凤鸣晓霭群籁息,龙眠夜月山云连。
双台叠翠锁空洞,危峰屹柱崭苍烟。
金堂玉室亘万古,兰林蕙帐馀千年。
三更雨滴傍檐石,六月秋生飞玉泉。
瀹泉烹玉隽馀味,但觉两腋如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