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川已再涉,疲马共西还。何事行人倦,终年流水闲。
孤烟飞广泽,一鸟向空山。愁入云峰里,苍苍闭古关。
猜你喜欢
燕郊四月如春月,景物暄妍宿雨晴。仙苑名花裁罥蝶,御堤芳树始流莺。
平林翠幕褰风飏,落日红妆照水明。自幸太平多乐事,共将弦管寄欢情。
马首三峰近,林端万壑封。青天回落雁,赤日抱苍龙。
玉女时吹笛,仙人此种松。罡风何处断,忽听九霄钟。
当年事幽讨,结友穷名山。曾逢许斧子,去采玉芝还。
归来坐空房,神清骨毛寒。起视尘中人,一见了肺肝。
探囊出刀圭,生死毫釐间。相逢瘴海秋,遗我黄金丹。
高堂得听莹,班衣有馀欢。谢师无言说,古井生波澜。
秋日黄陂下,孤舟忆共谁。江山三楚分,风雨二妃祠。
知己秦貂没,流年贾鵩悲。中原正兵马,相见是何时。
藜杖欲归沧海上,乡心先绕白门前。采芝未必终忘汉,炊桂谁能久客燕。
蓬径壶觞携二仲,春江花月剩千篇。甘泉不是无人荐,猿鹤惊心又一年。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六合湛明月,高斋月影中。池浑成积水,人似在遥空。
清响风敲竹,秋痕露浣桐。悠然云汉表,应许梦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