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儒冠宁误我,壮志自多违。昭代尊经术,先生尚布衣。
清言今夕共,大隐昔人稀。预恐苍山麓,无从候少微。
猜你喜欢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解:懂,明白,理解。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两把州符身已老,壮年崛起计偕时。藏书漫与诗千首,种秫閒寻酒一卮。
北客到今真可数,南人视彼尚何知。鹤山父子成丘陇,泪洒溪风读圹碑。
惊喜相看问阿翁,少年连袂各头童。家从十五年前别,身在三千里外同。
且注虫鱼潜砚北,任教车马过墙东。乡关耆旧多萧索,阅历如公道未穷。
张俭亡命谁投止,鲁国孔褒堪依恃。事觉俭捕褒亦收,一门老幼力争死。
死者千年骨已灭,私印犹存肝胆血。友朋一诺重千金,何烦印信合符节。
石碑出土成臼科,独留名字终不磨。一碑一印在人世,闇中当有神物呵。
去年曾见窦武印,汉人气节如山峻。文举之碑不可寻,德让有碣字难认。
我携此印归曲阜,陈于碑下拜稽首。家业授受《春秋经》,谁为《公羊》发墨守。
清洛平分两岸沙,沙边水色近人家。隋朝古陌铜驼柳,
石氏荒原金谷花。庭叶霜浓悲远客,宫城日晚度寒鸦。
未成归计关河阻,空望白云乡路赊。
北地佳人首燕赵,秪解慵歌复娇笑。菱花自许雪儿殊,聪慧天然动轻妙。
十四青丝覆远山,十五城中象雾鬟。十六妆成看不足,芙蓉初绽碧塘湾。
英年矫矫江南子,词价偏翔洛阳纸。明珠传意梦方谐,誓尽婵娟护衣被。
细步纤纤宴曲房,细君含笑赠添妆。亲教乐府诗千韵,貌得宫袍鹭一双。
不堪团扇迎秋早,素馨花发芳魂渺。罗襦惨淡葳蕤光,香囊零落交州草。
昭阳鬼影立象床,五枝灯燄摇荒凉。徒令汉史称神武,犹抱西风角枕伤。
双燕窥帘认主人,十年不见忽过门。
乌衣故国今何在,苍籙遗民老幸存。
芹沼不香惊绿帽,草堂无语对黄昏。
从今不必依王谢,只好寻常烟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