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萝一洞深,清景足游寻。树色连云暝,泉声度石沉。
鸣鸠溪竹午,睡犊润松阴。纵步凌山顶,狂歌信野心。
猜你喜欢
庄开黄土砌,屋筑碧山巅。坐看江船渡,行攀石磴悬。
千峰环紫翠,一径锁苍烟。最爱此亭好,偏宜醉客眠。
山深云满洞,水曲竹当门。禾黍连高陇,松杉翳远村。
牛眠芳草软,鹿过小溪喧。为问林丘卧,何如世路奔。
爱君茅屋半山隈,一径萦纡客少来。涧草野花春不断,岩烟林蔼午方开。
凭栏池上观鱼戏,曳杖篱根叱犊回。閒看江船帆上下,却疑身在小蓬莱。
尝(cháng)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本站。
尝:曾经。闻:听见,听说。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两朝人物叹贤豪,凛凛清见晚见褒。
江汉但归沧海阔,丘陵难学太山高。
放怀诗酒机先息,回首功名世自劳。
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老更惊年改,闲先觉日长。晴熏榆荚黑,春染柳梢黄。
云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低平稳船舫,轻暖好衣裳。
白角三升榼,红茵六尺床。偶游难得伴,独醉不成狂。
我有中心乐,君无外事忙。经过莫慵懒,相去两三坊。
塞花原草度交河,往日曾随凤辇过。
一自翠华消息断,空将遗恨寄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