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吁骇看山眼,迢遥岱色分。应为天下雨,不断封中云。
汉简千秋秘,秦松万壑闻。何当驰匹练,高揖碧霞君。
猜你喜欢
崔嵬乎,泰山之高高于青天,撑持东北雄吴燕。俯瞰青徐大野连,黄河下折飞流泉。
七十二代同封禅,秦松汉石锁寒烟。中有真人检玉篇,餐芝吸露何飞仙。
玉检金泥历代传,振衣千仞是何年。风吹一片青冥色,万朵芙蓉落马前。
矫首原从万仞论,千年汉畤上公尊。峥嵘直上疑无路,呼吸通天尚有门。
独立岩岩真气象,满前叠叠尽儿孙。闲云莫恋山头住,四海苍生正望恩。
峻极通天地,阴阳辨鲁齐。连峰渤海外,流畎穆陵西。
树据金舆路,云深玉检泥。山川供效佞,千载一凄迷。
岧峣屼峍峙神州,万壑风云在下头。海外天光明野马,寰中人影动蜉蝣。
金银气涌楼台壮,琴筑声寒草木秋。欲拂穹碑问秦汉,苔封恐自有熊留。
吾闻橘中老,颇恨愚人摘。戋戋一幅绡,有此四仙迹。
从今固蒂术,一枰三尺璧。昼梦或惊回,耳边如搏击。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lòu)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yù),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shù)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xiàn)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孤陋:片面、浅陋。觉:自觉。域:地方。资:盘缠。审:详细。审问:详细考究。稽:探究,考察。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邑:地方,丘:孔丘,即孔子。以:动词,和“如”“若”相同。勉:勤勉,努力。为学;做学问方:地方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犹当:还应当。济:有利。丘:孔子。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