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 慧居寺
- 江上送吴殿麟定还歙
- 太白楼
- 方坳堂观瀑图
-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
- 铜鼓歌
- 江上竹枝辞 其四
- 离思
- 贵池道中
- 黟县道中
- 八月十五日与朱子颖
- 天门山
- 由㝛松向黄梅
- 㝛德化县
- 石钟山
- 关山月
- 初雪忆去年是时经潜山下
- 送左冠伦丈往平罗
- 望岱
- 淮阴钓台
- 南陵送渭川
- 送左墨溪往贵州
- 法源寺
- 洪县
- 渡江
- 万年庵次刘石庵韵以呈补山 其一
- 万年庵次刘石庵韵以呈补山 其二
- 万年庵次刘石庵韵以呈补山 其三
- 乔鸥村
- 翁学士
- 演纶入都赋赠兼怀橿亭作江汉书院山长 其一
- 演纶入都赋赠兼怀橿亭作江汉书院山长 其二
- 送弟吁赴杭州后一日行草桥却寄
- 平原咏东方生
- 次韵子颍送别三首 其一
- 次韵子颍送别三首 其二
- 次韵子颍送别三首 其三
- 夏日
- 晓斋有述
- 竹林寺怀王禹卿 其一
- 竹林寺怀王禹卿 其二
- 寄王禹卿
- 春日漫兴 其一
- 春日漫兴 其二
- 春日漫兴 其三
- 春日漫兴 其四
- 销暑
- 寄天柱山人
- 入龙眠
- 江路感旧
- 野戍
- 江路又一首
- 寄灵谷僧
- 秋室漫咏
- 天门
-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 其一
-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 其二
- 题黟县朱荣朝望岳楼图
- 过芜湖
- 四合山阻风
- 天门阻风
- 东梁山僧舍
- 复阻风
- 乌江阻风
- 游摄山㝛绿云庵二首 其一
- 游摄山㝛绿云庵二首 其二
- 赠释妙德尝作老子疏者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一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二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三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四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五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六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七
- 游瞻园和香亭同年兼呈东浦方伯及在坐诸君八首 其八
- 江南㮄发同居诸友多被落感叹成咏
- 有怀雒君
- 别治三 其一
- 别治三 其二
- 鹫峰寺
- 葆光寺
- 报恩寺
- 张吕环选胜图
- 石湖草堂
- 楞伽寺
- 嘉庆辛酉十二月二十日访方天民于龙眠
- 壬戌正月四日有怀天民
- 八月十四日与胡冠海左叔固张禔乔秦楘共于双溪观月
- 重阳复宿双溪 其一
- 重阳复宿双溪 其二
- 嘉庆八年九月二十二日马雨耕邀游双溪是日为雨耕七十初度作一诗呈之
- 题孙节湣武公先生乡试被放后诗册
- 甲子夏日游草堂庵
- 次韵答李啬生二首 其一
- 次韵答李啬生二首 其二
- 游隐仙庵二首 其一
- 游隐仙庵二首 其二
- 门人谈承基吴刚周承祖阮林邀游摄山宿般若台二首 其一
- 门人谈承基吴刚周承祖阮林邀游摄山宿般若台二首 其二
- 过章淮树故宅
- 顾涧蘋焦山拓铭图
- 题铁制军筹海图
- 同年张涵斋
- 题洪稚存游历图图十六幅末学圃种梅二事其在伊犁时事也
- 清凉山南唐暑风亭址下明耿定向建崇正书院今释展西居之后有小楼绝胜
- 次韵答陈石士二首 其一
- 次韵答陈石士二首 其二
- 又次韵答陈石士二首 其一
- 又次韵答陈石士二首 其二
- 送胡长庆为永寿令
- 柬马雨耕
- 屡于杨存斋宅观牡丹呈一首
- 题赵瓯北重赴鹿鸣图 其一
- 题赵瓯北重赴鹿鸣图 其二
- 寄赵瓯北
- 挽周东屏总宪
- 题汪星石记事图
- 壬申四月朔陈蓟庄招游隐仙庵承和题庵中旧句奉酬一首
- 授经图为汪孟慈题
- 古意
- 效西昆体四首 其一 咸阳
- 效西昆体四首 其二 渚宫
- 效西昆体四首 其三 洛阳
- 效西昆体四首 其四 越台
- 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
- 送一青归因寄仲郛
- 出塞
- 赠戴东原
- 寄仲郛
- 望潜山
- 题负薪图
- 郡楼寓目
- 由郡城适枞阳漫咏
- 山行
- 一青仲孚往金陵属访耕南三丈消息
- 榆中
- 南朝
- 登报恩寺塔
- 登永济寺阁寺是中山王旧园
- 金陵晓发
- 丹徒寓楼上作
- 泊临清漳口
- 河上杂诗四首 其一
- 河上杂诗四首 其二
- 河上杂诗四首 其三
- 河上杂诗四首 其四
- 徐州
- 邳州
- 过汶上吊王彦章
- 戏赠山阴陶生
- 戏赠宏夫兄
- 戏赠鄞章生
- 寄仲孚应㝛
- 送曹效伯司务归里
- 同秦澹初
- 赋得昭烈宅
- 密云县
- 清苑望郎山有怀朱克斋
- 定州
- 邯郸口号
- 彰德怀古
- 荡阴有怀嵇侍中
- 怀叶书山庶子
- 怀刘海峰先生
- 怀王禹卿太守
- 怀程鱼门舍人
- 道中回寄长沙诸君
- 岳州城上
- 夜起岳阳楼见月
- 信阳
- 祝芷塘编脩
- 郑前村以辰州守被议授员外郎
- 送朱子颍
- 送朱子颍 其二
- 送朱子颍 其三
- 送朱子颍 其四
- 饮郑前村寓舍观其两郎君新作文艺前村本出先伯之门追感往昔作此二首 其一
- 饮郑前村寓舍观其两郎君新作文艺前村本出先伯之门追感往昔作此二首 其二
- 元宵曹习庵中允家燕集
- 寄叶书山十丈 其一
- 寄叶书山十丈 其二
- 祫祭前一日斋㝛官舍怀左一青时闻其罢官始还
- 云南布政使王芥子入觐赋赠 其一
- 云南布政使王芥子入觐赋赠 其二
- 得朱子颍书
- 雄县咏周世宗
- 去岁吾邑丧叶花南庶子今秋丧王怀坡吏部皆文行为后学之师又皆鼐丈人行也道中念之追怆竟日作一诗以寄海峰先生
- 漫兴
- 朱无逸孝廉自平阴来会赋赠
- 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
-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
- 汶上舟中
- 夏夜
- 泥㲼阻风
- 㝛摄山寺
- 出金陵留示故旧
- 江行
- 同禹卿拙斋登木末楼
- 惠照寺或言古木兰院也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
- 燕子矶
- 答客
- 怀朱竹君
- 怀陈伯思
- 从千佛寺回过汋突泉暮饮张氏园
- 景阳钟歌
- 谒德馨祠
- 吴小仙岩栖道侣图
- 张惺斋见示先赠侍读公西阪草堂集辄题一首
- 答王生
- 孙渊如观察
- 出池州
- 汉宫辞四首 其二
- 好贤如缁衣
- 惠山寺观御赐寺内王绂溪山渔隐卷歌
- 汪蛟门少壮三好图,康熙间题咏数十家,今藏秦编脩敦夫处,属题其末
- 舟中漫兴
- 临江寺塔
- 论墨绝句九首 其九
- 题梦楼手迹
- 杂诗五首 其一
- 宋人水殿图
- 汉口竹枝辞 其二
- 应山至孝感道中
- 由张秋至汶上口号四首 其一
- 杂诗五首 其四
- 简斋年七十五腹疾累月自忧不救邀作豫挽诗 其三
- 又绝句 其一
- 题梦楼集
- 题画
- 东浦方伯邀与同游西山遍览诸胜归以二诗呈之 其二
- 夏昼斋居三首 其一
- 拔园中葵
- 寄袁香亭
- 访坳堂观察于城南宝光寺释皓清亦至读观察近诗数十首雨中共至皇姑寺作诗二首 其二
- 景州开福寺塔
- 送演纶归里
- 董贤银印歌
- 寄潞川
- 怀故编修程鱼门
- 论书绝句 其一
- 怀祝芷塘
- 戊午八月廿六日过苏州囱囱一诣虎邱后二十五日自杭州回与马雨耕及持衡重往竟日登揽因题八韵
- 道院素食对牡丹观前贤遗墨数幅 其二
- 田家
- 哭鱼门
- 过黄陂湖
- 夜抵枞阳
- 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
- 山似洛阳多
- 会试出闱作
- 查篆仙
- 梅石居松化石印歌
- 送沈观察
- 陶怡云深柳读书堂图
- 岳麓寺
- 陈约堂武陵汎舟图
- 秦宫辞 其一
- 阻风三山夹因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庵庵内牡丹颇盛而僧不知惜也
- 丹徒值雨梦楼邀挈持衡及江鸣韶同游焦山登东升楼
- 江行绝句
- 由桥头驿至长沙
- 苏州新作唐杜公白公宋苏公祠于虎邱嘉庆戊午八月鼐及陈方伯诸公游宴祠内作四绝句 其一
- 舟中望板子矶以南山势甚奇因题长句
- 张印沙七丈得先职方亦园故址作逸园
- 题李仙枝四友图
- 王麓台山水
- 题赵雨亭出关图
- 简斋年七十五腹疾累月自忧不救邀作豫挽诗 其一
- 次韵同年蒋澄川见怀澄川去夏皖中贻诗今夏始达
- 瞻园松石歌为陈东浦方伯作
- 钱詹事座上观沈石田画桧歌
- 魏三藏菩提流支在胡相国第译金刚经刻石拓本
- 朱白泉观察以仆往昔访其先公运使于泰安时所作诗文各一首同装成卷见示感题
- 和袁香亭清话
- 桃核研歌为庶子叶书山先生赋
- 咏史
-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 其一
- 花朝雪集覃溪学士家归作此诗
- 阜城作
- 夜读
- 别张慕青吴竹堂两同年
- 同王禹卿冯拙斋游八公洞循招隐寺归
- 挽袁简斋四首 其一
- 隆兴寺阁
- 谢蕴山方伯得晋永平八砖以为研作宝研图图中三子侍
- 论书绝句 其三
- 始驾马者反之
- 黄慎雨景
- 赋得谢公墩
- 疑冢
- 题陈硕士母鲁恭人端居课子图
- 感春杂咏八首 其三
- 题画 其一
- 元人散牧晚归图
- 良医行赠泾阳张孝廉
- 题句容学博冯墨香小照
- 夏昼斋居三首 其二
- 读书难字过
- 淮上有怀
- 寺寓赠左一青
- 题王麓台山村扇面
- 吊朱二亭
- 古柏庵
- 万寿寺松树歌呈张祭酒
- 送吴编修敬舆
- 用前韵赠朱竹君学士
- 酬释妙德
- 德州浮桥
- 倪学博欲为设食而仆病后畏酒肉次前韵约为茶果之会
- 王舍人友亮坐看云起图
- 城隍山
- 霄汉楼
- 五言长城
- 偕陈渭仁吴子见朱引恬南滨游摄山㝛般若台院次日邀释卓群入宝华山 其四
- 感春杂咏八首 其四
- 潘惟勤弟兄有小园在城北当龙眠山口林麓溪嶂蟠拥最为可爱惟勤于松下作亭余为名之日谷口亭
- 跋汪稼门提刑登岱诗刻
- 哭陈东浦方伯三十二韵
- 吕翁祠
- 秦帝卷衣曲
- 振衣千仞冈
- 由仪真至滁州口号三首 其二
- 秦宫辞 其二
- 送香亭重赴岭南
- 鱼门编修曩以一诗送仆南归今失其槁更向仆钞取因并一诗寄之
- 谢简斋惠天台僧所饷黄精
- 秋月如圭
- 高枕远江声
- 过明孝陵
- 七夕集覃溪学士家观祈巧图或以为唐张萱笔也
-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余将渡江留书与之成六十六韵
- 钱舜举萧翼赚兰亭图
- 㝛摄山幽居僧舍次日略览山中诸胜逮暮遂归
- 汉口竹枝辞 其一
- 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
- 由仪真至滁州口号三首 其三
- 蔡万资
- 坳堂观察自安徽返将归济南仍入都补官饯之于清凉山
- 惠照寺分韵得自字
- 自海峰先生丧十馀年鼐不至枞阳今年自江宁循江西上过其故居不胜追怆乃作二诗 其一
- 翠微亭
- 次韵答秦小岘观察赠别并以别谢蕴山方伯
- 邓尉
- 论墨绝句九首 其七
- 安肃道中
- 夏日绝句二首 其一
- 闻禹卿以书名上达几更出山而竟止因寄
- 出独山湖至江口作
- 鲍鸾书自歙渡江问业于蒙陋愧其意赠以诗
- 张方伯
- 大明湖夜
- 和袁香亭在郑思赞孝廉宅看牡丹
- 南旺湖
- 赠郭昆甫
- 九日渡湘水
- 龙江阻风
- 题胡山甫不浪舟记后
- 乙卯二月望夜与胡豫生同住憨幢和尚慈济寺观月有咏
- 归舟
- 过程鱼门墓下作
- 书乐志论后
- 许州
- 将去杭州项秋子
- 闻香茝兄擢广东按察使却寄二十韵
- 送张侍御
- 祝芷塘同年惠书并以新刻诗集见寄复谢
- 诣岳麓书院有述
- 述怀二首 其二
- 康熙閒无为州僧曰修学死而其身不坏其徒涂以金奉于所居三官庙舟过瞻之作诗
- 题四更山吐月图
- 王石丈得异石于莫愁湖余名之坐龙石戏为作歌
- 获嘉渡河
- 金麓村招游莫愁湖偕浦柳愚毛俟园陈硕士醉中作歌
- 隐仙庵双桂相传元时植秋时花开极盛携客及幼子师古观之因赋
- 夏日天长
- 孔信夫舍人自扬州挐舟见访将自此适苏州章淮树观察邀与共观家伎因作此送信夫
- 由张秋至汶上口号四首 其三
- 雨后
- 寄子颍禹卿
- 黄河曲 其二
- 埽叶楼
- 乾隆戊寅冬见凝斋先生于南昌今五十五年矣蓟庄舍人以遗像见示于金陵因识以诗成六韵
- 与王禹卿泛舟至平山堂即送其之临安府
- 感冬
- 偕方坳堂登牛头回至献花岩㝛幽栖寺
- 题叶君云海移情图叶君字芥一
- 冠挂不顾
- 题画 其二
- 佣书成学
- 送江宁郡丞王石丈运饷入蜀
- 仇英明妃图
- 不寐闻江声
- 江上竹枝辞 其三
- 偕陈渭仁吴子见朱引恬南滨游摄山㝛般若台院次日邀释卓群入宝华山 其五
- 漫游
- 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寺作
- 论墨绝句九首 其六
- 三长物斋诗为鱼门吏部作
- 次日又阻风
- 瓦棺寺
- 为周期才题春江归棹图
- 延祐元年江西乡试石鼓赋卷题后
- 次韵答毛学博 其二
- 题庚午同年通州冯甘浦采樵图
- 感春杂咏八首 其二
- 题二王帖 其三
- 题唐人关山行旅图
- 论墨绝句九首 其八
- 酬胡君
- 长椿寺观明刘孝纯太后画像
- 述怀二首 其一
- 左兰城见寄古铜器谓之洗非也盖刁斗之小者耳所容不及一升戏作一诗
- 寄苏园仲
- 问张荷塘疾
- 见诸君作莫愁湖棹歌戏拟四首 其三
- 题许令君逗雨斋集二首 其一
- 虎跑泉观东坡诗刻
- 自嘲
- 喜胡冠海至
- 题二王帖 其二
- 仇英熏笼宫女手持团扇
- 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
- 题画梅
- 由张秋至汶上口号四首 其四
-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二首 其一
- 访坳堂观察于城南宝光寺释皓清亦至读观察近诗数十首雨中共至皇姑寺作诗二首 其一
- 寄吴殿麟
- 由张秋至汶上口号四首 其二
- 香亭得雄于其去岁所失小郎有再生之徵一诗为贺兼以识异
- 从善如登
- 黄陂道中
- 潇湘图
- 因瑰才而究奇
- 八山
- 赠钱鲁思
- 天界寺阁遇两蜀僧
- 雨霁
- 道院素食对牡丹观前贤遗墨数幅 其一
- 读史
- 汉宫辞四首 其四
- 江上竹枝辞 其一
- 偕蒋春䢉舍人王元亭给事金莳亭御史登江鹤亭康山草堂
- 送郑羲民
- 论墨绝句九首 其五
- 无锡赠王锡公
- 挽陈勤斋中丞
- 万柳堂分韵得房字
- 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
- 王太常雨景
- 偕陈渭仁吴子见朱引恬南滨游摄山㝛般若台院次日邀释卓群入宝华山 其三
- 新城道中书所见
- 沈珠于渊
- 挽袁简斋四首 其二
- 赠沈方谷
- 阙口阻风
- 送李啬生归扬州后却寄
- 邳州黄山
- 李敦庸荷叶双凫
- 论墨绝句九首 其一
- 又寄方植之一首
- 陈东浦方伯招饮瞻园次韵
- 朱石君中丞视赈淮上途中见示长句次韵二首 其一
- 哭钱侍御
- 答孙补山中丞过港口万年庵见怀二首 其二
- 细雨
- 王文成公像
- 寄李雨村
- 弟从臣之嘉颂
- 黄河曲 其一
- 题二王帖 其一
- 登泰山记
-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庆十五年 (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