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画省人空鸟昼啼,使君持节汉江西。驿亭虎斗惊乡梦,栈道蛇盘怯马蹄。
荒服旧传盐井远,烽烟近报雪山低。蛮方万里归王会,漫向甘泉说碧鸡。
猜你喜欢
行矣登长路,乘秋入上都。与君暂离别,握手复踟蹰。
在昔投嘉会,振策事齐驱。悠悠越念载,逐逐府中趋。
相怜语留滞,奋翼及桑榆。归朝承睿奖,振拔不须臾。
初随林霭(ǎi)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jiǒng)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稍:渐渐。共:与,跟。
迥:远。一作“逼”。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传闻海上有仙山。道是蓬山。难到蓬山。未如小圃一拳山。
水也环山。树也环山。
君来访我到家山。携手登山。节届登山。西风吹落小方山。
便是龙山。何必龙山。
夜话高斋,碎琼随步归来晚。小窗烧烛对梅花,疏影如相款。
赢得尘襟暂濣。甚清寒、天涯未惯。料量青鬓,几许霜华,角声休唤。
风雪年年,旧吟春事成依黯。素娥深锁冻云低,幽恨凭谁管。
不恨琼楼自远。恨华年、无端暗换。怎生消受,明日旗亭,鹔鹴须典。
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
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
褚君乐嘉挝,门径多青芜。
心同水月皎,身与山云俱。
古壁悬篆籀,不爱烧药炉。
南华註已毕,终然得玄珠。
高风度寥廓,逸韵凌江湖。
策杖时过我,以我机事无。
中情了无取,斯为真隐徒。
知已换凡骨,何时上清都。
䉲百丈几牵掣断,铁三脚已撼摇浮。阳侯戏剧何须尔,身世从来等一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