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山障江带城陴,官道绕出湖一涯。冈峦黄落荷芰死,展此百顷涵空漪。
古台在此实微阜,牙琴久绝音以希。我来拊膺坐还嘅,小憩聊敌疲与饥。
物生能事盖殊趣,如鱼自潜鸟自飞。眼前山水谁赏得,况乃意向穷渊微。
百年人已竟孰重?奚取辛苦求中期。汪铭宋歌骋文字,兵火所隔馀残辞。
游人三五岂怀昔,竞爱亭榭娱斜晖。乎舟撇波绝湖去,回望延伫含清悲。
猜你喜欢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86-288.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白云淡写数峰晴,忽忽风蒲镜里行。落木无多逢雁蚤,沧波不极逐鸥轻。
残钟晚呗双林寺,断剑秋华一字城。扫却苍凉怀古意,浮家少伯共平生。
闻道危楼架泬寥,楼前物色不萧条。窗临谢傅祠边树,门对曹娥渡口潮。
解使诗人争应接,也知老子极风标。倦游已忘山阴路,胜饯仍须折简招。
入山胜具谁能伴,离坐狂言众尽惊。轻世固应先却老,放怀未信果忘情。
平生相许空惭色,晚节何堪更盗名。便欲南归作园叟,与君试约赋还京。
君念承明臭味稀,相逢惜别重依依。
会稽太守主坐啸,东郭先生还步归。
乐饮林塘留节物,饯行里舍动光辉。
双旌回去行人发,一带长皋烟雨微。
紫溪镇遏旧朱门,满地芃芃欲断魂。
当日告身今故纸,独遗眢井付诸孙。
清溪松竹故人居,门掩东风寂寞馀。一束生刍将老泪,数编残稿访遗书。
丘坟已卜山林近,堂构仍闻岁月虚。回首平川应不远,棹歌微响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