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客子今年驼褐宽,邓州三月始春寒。
帘钩挂尽蒲团稳,十丈虚庭借雨看。
猜你喜欢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晋有靖节翁,古昔称高士。自陈簪组后,为义不两仕。
虽乏报韩功,深怀帝秦耻。拂衣归故园,寒菊被栗里。
醉馀洒新诗,题自庚子始。托此明大闲,言外有馀旨。
我生后千岁,历十五庚子。区区一垤中,起灭纷未已。
壮夫感颓光,大运悲逝水。登高极遐想,舒卷寓至理。
风期渺相接,衰暮竟谁似。酌泉荐芳馨,茫茫九泉起。
无名何必求,有名何必避。有名与无名,皆我身外事。
天地生我身,与众原无二。悠悠流俗中,何劳自矜异。
今朝有酒钱,正可谋一醉。醉后欲题诗,迷离不成字。
昔闻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天际浮。烟波浩荡渺无极,一望可以销百忧。
我生山水以为命,穷奇极险恣探求。直从西粤携杖屐,万里欲作具区游。
褰衣高登三茅顶,下视湖水碧如油。长天杳杳飞鸟没,云帆片片翔轻鸥。
青螺绵缀忽远近,三山飘荡如欲流。琪花瑶草可望不可即,斜对苍翠浮鼋头。
平生岂信不死药,对此径欲凌沧州。传闻昔有鸱夷子,霸越功成轻列侯。
一朝偷载西施去,五湖烟水泛轻舟。我今牢落亦何恋,闲云野鹤心悠悠。
怅望佳人在何许?一笑便欲三年留。烽烟其奈满南国,弥望杀气无时收。
沙虫猿鹤谁敢保,海鸥已是惊戈矛。山林避世古亦有,桃源路绝寻无由。
归来且饮一杯酒,今夜有月当高楼。
策名飞步冠群贤,唯待吹嘘送上天。
九万抟扶排羽翼,三杯拔剑舞龙泉。青云已是酬恩处,月桂尝闻到手边。
何事碧溪孙处士,却思平子赋归田。
迢递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火云从中出,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清风竟不至,赤日方煎铄。石枯山木燋,鳞穷水泉涸。
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
朝辞羊肠阪,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永怀姑苏下,遥寄建安作。白雪和难成,沧波意空托。
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早晚归汉廷,随公上麟阁。
晦迹丘园敢自图,幸逢泉石作幽居。明窗隐几有馀乐,一炷清香卧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