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越趋儒林,由吴两江渡。四年如退之,疏慵傲名数。
西风今又来,庭柯泣珠露。荣枯几番新,閒日常自度。
誓为天汉游,捣药看玉兔。逆行非吾心,焉用忧日暮。
典籍犹可捐,宁雕子云赋。万事归自然,所得先去故。
洒落桐庐君,高源欲东赴。外物非所谋,此学良足据。
但以中致虚,元气腹当饫。壮怀感暮秋,群动还太素。
宋玉悲何为,忘失聊适屦。
猜你喜欢
信陵君杀晋鄙(bǐ),救邯(hán)郸(dān),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jū)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zēng)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cù)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jǐn)受教。”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本站。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破:打败,打垮。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卒然:“卒”通“猝”,突然。谨:郑重。受教:接受教诲。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红消梅雨润。正榴花照眼,荷香成阵。炉薰炷芳烬。记于门今日,长庚占庆。文摛艳锦。笑班扬、用字未稳。果青云、快上黄扉,地□誉高英俊。名盛。都期持橐,却借乘轺,布宣宽政。除书已进。归宠异,侍严近。且金船满酌,云翘低祝,□比椿龄更永。任月斜、未放笙歌,翠桐转影。
离骚何苦怨鶗鴂,鶗鴂本因摇落鸣。
寒蝉惊鹤亦无谓,要是愁人闻自惊。
罗浮峰对海坛峰,只隔长江半里风。
君向西方了生死,我於易象悟穷通。
数声清梵空林下,一幅渔罾落照中。
各各闭门无俯仰,不相同处偶相同。
君不见白日光,不照幽草心。又不见石上云,肤寸遂成阴。
世间会合良难得,况有巧言能烁金。伏波槁葬魏碑仆,当时岂是非知音?
智谋启疑忠逆耳,平地反掌生崎嵚。行路难,愁最深。
高天初雨霁,草乱凤凰冈。远处人烟白,前溪木叶黄。
斜阳下凫雁,秋色入牛羊。不厌鸣蜩聒,游人向野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