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杯未醒复三杯,醉眼朦胧劈不开。
急办藤床并竹枕,要随蝴蝶到蓬莱。
猜你喜欢
老嬾开编早欠伸,强搔短发照青荧。
齑盐二十年前梦,尚想长廊撼夜铃。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8
2、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出版社,1983:206-207
3、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6-187
4、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0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茅檐一杯淡藜粥,有底工夫希鼎餗?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
老夫享此七十年,每媿天公赋予偏。
清泉洗釜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xī)埋没开新径,朱户欹(qī)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以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野草花开花落,鸣鸠仍相乳相酬。
旧时的小路已被杂草掩盖只能另辟小径,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隐约可见其后的雕廊画楼。
想要痛饮一杯只憾无人对饮,只能看着眼前的颓败景象感叹物是人非,心中一时愁绪难平。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午枕:即午睡。
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鸣禽善于鸣叫。
蹊:小路。敧斜:歪斜不正。
燕子来时,回塘向暖,野水烟生。刚胜弱絮,初泛落花轻。
漫漫垂杨曲沼,才添了、几点浮萍。鱼苗长,生机浩荡,恰趁新晴。
雾縠太轻盈。波细细、参差碧浪纵横。遥天倒影,渺渺动柔清。
好是东风消息,吹不定、似皱还平。天涯路,一篙新涨,万里春程。
闽海与吴门,相隔几千里。君虽吴门居,又隔洞庭水。
不知贱子名,何由入君耳。云中有片鸿,江头足双鲤。
投来皆璚瑶,报之愧兰芷。临风怀美人,感叹胡能已。
分得蟾宫种,凡葩岂足论。
古香吹不尽,生意至今存。
秋晚花三色,年深树半根。
更无攀折日,此恨向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