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行
西风易水长城道,老泞查牙马频倒。岸浅桥横路欲平,重向荒寒问遗老。
易水南边是白沟,北人为界海东头。石郎作帝从珂败,便割燕云十六州。
世宗恰得关南死,点检陈桥作天子。汉儿不复见中原,当日祸基元在此。
沟上残城有遗堞,岁岁辽人来把截。酒酣踏背上马行,弯弧更射沟南月。
孙男北渡不敢看,道君一向何曾还。谁知二百年冤孽,移在江淮蜀汉间。
岁久河乾骨仍满,流祸无穷都不管。晋家日月岂能长,当时历数从头短。
日暮途穷更著鞭,百年遗恨入荒烟。九原重怨桑维翰,五季那知鲁仲连。
只向河东作留守,奉诏移官亦何疚。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华有遗臭。
猜你喜欢
白沟河边蕃(fān)塞(sài)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suì)。
万里鉏(chú)耰(yōu)接塞垣(yuán),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jí)门灞(bà)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参考资料:
1、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蕃:指辽国。塞,边塞。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鉏:同锄。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白沟河边蕃(fān)塞(sài)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suì)。
万里鉏(chú)耰(yōu)接塞垣(yuán),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jí)门灞(bà)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参考资料:
1、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蕃:指辽国。塞,边塞。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鉏:同锄。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陆机的这首诗即是对曹操原辞的模拟。全诗的主题是刻划“行役人”,也即北征战士在寒冷季节忍饥受冻、餐风露宿的凄苦景况,因此诗人的用笔着色都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交待,有地点(幽朔)、时间(凉冬)以及所要描写的重心(多险难),以下十四句就针对“险”和“难”二字进行铺陈排比。北征战士穿行于北方的山谷中,一会儿深入谷底,一会儿仰攀高峰,道路崎岖不平,又凝结了厚厚的坚冰,积雪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山岩缠绕浓重的阴云,阵阵寒风在树林中穿越,发出凄厉的悲鸣。天色阴沉,不见日光,偶有几声寒鸟的哀叫以及野兽的吼声。天色晚了,战士们凭树支帐而宿,渴饮坚冰,饥餐风露。更兼长年征战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绵绵无尽,却又难通消息,对方是死是活都不得知,于是诗人充满了同情地长叹一声:“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结尾与开头紧密地照应在一起。
这首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陆机诗歌创作的特色。首先是对偶的使用。清代叶矫然说:“六朝排偶,始于士衡”。排偶不一定始于陆机,但陆机确于此最见特色。这首诗除了开首二句和结尾四句,中间部分几全用对偶,显示了陆机过人的才思。不过,陆机虽有意写对偶,却不十分板整,往往在轮廓上整对,而字与字之间并不讲究。如“不睹白日景”两句。明代何景明说:“陆诗体俳语不俳”,很得其实。所以虽全篇为对,读去并不觉很呆板,古朴之气穿插其间,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气势。其次,是赋法的采用。赋法就是铺叙,铺陈排比、罗列事物,这本是汉大赋的主要手法,陆机却吸收来运用在诗歌里,这样就使诗歌获得繁褥厚重和光采辉煌的效果。当时人说读他的诗好像“玄圃积压,莫非夜光”就是夸赞这一点。这首诗在开头交待出“险”和“难”之后,即从俯、仰、闻、睹以及战士们的饥渴、住宿等多方面进行铺陈,欲说尽说透,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他的诗“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说他“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刘勰《文心雕龙》说他“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可见这一种特色为前人所公认并多有奖饰。第三,此诗还表现了陆机语言上的特色。陆机诗歌基本不用常语、口语、俗语,而大量使用书面辞汇、成辞等。将此诗与曹操的那首相比即可见出二者的区别。曹诗用了许多口语、散句、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陆机此诗则用许多对偶代替,并且字词也工于锻炼,如“凝冰”、“积雪”、“恒鲜欢”等等。曹诗有大量的虚字,陆诗则几舍弃不用,而以实词代之,文人化特色很鲜明。另外,陆机还善于锻炼动词,以加强警动的效果。如“结”、“被”、“兴”、“鸣”、“凭”、“临”等。清人厉志说他“字字有力,语语欲飞”,虽略有夸张,也还是反映了陆诗的总体面貌的。
不过陆机有时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对诗情的疏通,尤其是他的一些拟古诗,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以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技巧,因此对其余就不顾及。如这首诗,“离思”应该是最易出诗情,也最应为诗人全力把握的重点,但陆机却仅以淡淡的两句带过,是很可惜的。
陆机对于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法规,他加强了诗歌的文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向格律体的进展,他是由古诗向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开启者之一,因此,他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平生结交圆纳方,过眼十人八九忘。
畹兰亩蕙幽谷芳,懒随家奴谀五郎。
苦饥方朔身漫长,颠毛种种颜欲苍。
谁谓胜痴端坐狂,清淮之阴一草堂。
列笔作阵茶森枪,绝口平戎与破羌。
百年如此计亦臧,何用窃食官仓粮。
玄黄病足畏高冈,但愿缩颈老支床。
煌煌东壁日月旁,神仙鸾凤争腾骧。
万书落架城覆隍,牙签如云丹碧装。
晁侯再作班与扬,正始故在何曾亡。
江湖十年愿饱偿,夜成七发光出囊。
苏公后出长卿乡,为君吴都无一行。
世有伯乐生骕骦,肯使弭耳随盐商。
邓侯楚山深闺房,名走上国交侯王。
朝随日景夜灯光,包揽含古穷炎黄。
吐词分葩有国香,近君如雪六月凉,
又似心醉醍醐觞。东南蔡子名飞翔,
同随天书拜未央。瑰奇宏杰万夫望,
颊牙凛凛有风霜。文如神鼎烂龙章,
钟山长斋读老庄。论兵说佛两俱忙,
不夸得砚文字祥,但愿破敌如颓墙。
我穷乞酒更得浆,仰看三虎争雄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