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原九月黄河水,平陆鱼龙吹浪起。飞霜萧萧鸿雁来,禾黍漂流桑枣死。
大风怒号扬飞尘,白昼剽掠如无人。官军不诛海东贼,县吏乃杀西村民。
夜闻羽书起丁力,老稚嗷嗷向谁泣。我当六十将奈何,扶杖淮南望淮北。
猜你喜欢
名岳在庑下,吾师居一床。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百谷聚雪色,莓苔侵屋梁。气盘古壁转,势引幽阶长。愿游薜叶下,日见金炉香。
先生自舞琴。(《三乐达节》)波上人如潘玉儿,掌中花似赵飞燕。(《采莲曲》,以上并见《乐书》)
许国丹心壮,传家素节清。葬无金椀送,庭有玉棺迎。
红幕宾朋散,青囊宅兆成。惟馀原上月,犹是旧时明。
花事凋残,弦声寥寂,羁人姑此徘徊。曾记马卿,长门赋罢初回。
琴心懒把文君约,却听歌、呼凤相偕。到于今、风冷良丰,梦断漓隈。
多情奉倩招要夜,说从来桂胜,未抵玫瑰。唱到桃红,羞成月魄难裁。
谁家白玉桐花似,认枝头、小小雀喈。曲终时、青尽江峰,落尽江梅。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长千桥外即乌衣,今著屠沽卖菜儿。
晋殿吴宫犹碧草,王亭谢馆尽黄鹂。
兰砌懽传书种子,宝刀剃发月初弥。
绝怜雅致高于俗,点易残朱抹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