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级穿萝望渐平,万峰拥笏骤相迎。秋空月并蟾蜍吐,夜壑风疑虎豹惊。
荒草不传兰若迹,古松犹识范祠名。自怜长诵先忧语,拄颊看山尽此生。
猜你喜欢
细雨茸(róng)茸湿楝(liàn)花,南风树树熟枇(pí)杷(pá);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参考资料:
1、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338页
2、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67页
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独倚天平望八荒,白云泉上每徬徨。双崖
久厌城居适野情,搘筇蹑屐傍山行。
人间多少险巇路,纵是天平还不平。
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何地定藏司马史,此胸谁负范公兵。
高屏落日云霞乱,杂树交花鸟雀争。要上龙门发长啸,世人无耳著鸾声。
天平山上先贤祠,万石林立留人衣。祠前草木合恭敬,况是古荆连理枝。
黄莺高下引空曲,翠壁往复工蔽亏。当头忽见太湖白,春风渺渺无津涯。
万物天地间,或有奇胜跡。
见赏能几人,不止今与昔。
吴门多好山,天平为峻极。
旦暮常白云,表里皆珍石。
烟岚十里光,松桂四时色。
我因一纵游,烦襟为开释。
感古怀君子,翻然长太息。
乐天赏云泉,诗章何历历。
垂今数百年,继者漠然寂。
间遇希文来,双旌守乡国。
行春三镶原,吟哦尽所得。
子美天与才,寻幽多采摭。
赋百五十言,平地黄金掷。
三贤固有名,山亦资辉赫。
此去还几年,不逢好事客。
东吴水为州,西山兹独秀。上有百岁松,下有千尺溜。
况当泉石间,野花乱如绣。顿足忘仆劳,长歌发余陋。
沈沈范公祠,肃肃香火旧。碑犹巩洛时,寺当风雨后。
乌乎一代尊,庙食今谁守。寂寞壮士怀,松风动清昼。
十年不到天平寺,云白秋清山更奇。落木声中森万笏,古台高处有穹碑。
鸣钟未入支郎院,下马先瞻范相祠。祠下云泉流不住,悠悠千古动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