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单车奉使柴尚书,龙潭虎穴坦如途。丹青明著使外国,不减汉朝张与苏。
共山李生有志谋,乐执鞭弭同驰驱。但愿皇恩弥宇宙,不须珍异输天都。
猜你喜欢
早听仙履下星辰,帝遣南曹属重臣。财赋国须根本地,衣冠公是老成人。
云连阙角千山起,日暖江头万树春。应向柏台逢旧吏,更多鱼鸟避行尘。
江右国南服,贤才之林薮。匡庐彭蠡间,清淑萃加厚。
英英魏文渊,人物星之斗。明经在致用,一第咄嗟取。
峨廌入乌台,白简岁年久。击邪奋无前,直枉宁肯后。
超跻副浙宪,声华耸冈阜。简陟少秋官,式贰大司寇。
致鞫悬鉴明,析疑迎刃剖。大梁困岁饥,方伯拜廷授。
悉心事旬宣,勠力苏稿朽。归来掌邦禁,雍容帝左右。
既诘奸慝平,亦著武绩茂。廉清一志坚,闻望六官首。
方兹切倚毗,云何慕畎亩。惟皇悯疾疢,且重违耆耇。
锡之五色书,龙光焕户牖。久行遂归止,福祉自天祐。
川开万里风,南帆驶于走。云净九叠屏,烟消彭泽柳。
迎门集童稚,携觞聚邻叟。欢庆溢乡闾,劳问洽亲旧。
超超天地外,此乐宁多有。蹇予朴钝质,颓龄七旬九。
谬叨词林馆,固陋寡所偶。责重力不任,兢兢虑灾咎。
所藉同乡邦,同心二三友。有言相启发,有病相砭灸。
何君既离郡,魏公复分手。念此增悲嘅,中怀杂纷糅。
岁晚应乞身,归程能待否。市酒望湖亭,玉壶为君扣。
敬亭山下秋云飞,钱唐江头风露微。三更南斗海底出,八月白鸿天际归。
椰子槟榔南去远,荔枝龙眼北来稀。明年漕运归来日,好为君王补衮衣。
两岸暮潮平,风帆一叶轻。人烟随日暝,渔火傍沙明。
纤月流高树,悲笳接废营。乡关情更切,回首望孤城。
陆续城边按部归,梅花随处扑征騑。
溪山有助吟题遍,狱市无冤讼牒稀。
竹屋听猿眠碎月,莎庭引鹤步斜晖。
莫嫌瘴雾侵湘客,满路风霜冷枲衣。
圣朝用中典,前代所未侔。
一罚有失平,天子以为忧。
祥刑慎处纠,辍子蓬莱丘。
御前赐印纸,尽部东南州。
才豪勇自放,霜隼凌高秋天。
清风翩两旗,八月下吴舟。
勉哉树休问,考绩待其尤。
毋忘临觞赠,义重闺台游。
哀筝一弄湘(xiāng)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参考资料:
1、迟乃义、铂淳.名家书画宋词:中华书局,2013:88
2、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4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