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詄荡天门乍可呼,明星摇动应中枢。勋名未蔽淩烟阁,都人看写二疏图。
如此归装良已足,怀君念友衢山曲。缥缃只欲借留题,传示趋庭影数幅。
展玩寻思踰十春,手泽音容粉墨新。一灯父子传经夜,补被寒温待试晨。
斗升亦筮明廷对,看子成名仕不再。尔时清白畏人知,微言全谱忠经在。
曾驱四牡遂遑将,曾奉疏恩到省郎。扶杖瞻天天尺五,陈筵爱日日初长。
至今开图百感集,慈鸟时动皋鱼泣。身都九列不为卑,况望松楸胜赐级。
荀陈两世称交游,长歏之子盛箕裘。蓼莪不共王褒听,恐入山阳笛里愁。
猜你喜欢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fán)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péi)剪伐(fá)须勤力,花易凋(diāo)零草易生。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参考资料:
1、赵生群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
2、徐敏.儿童古诗300首上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第230页
繁英:繁花。草纵横:野草丛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勤力:勤奋努力。凋零:凋落衰败。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素肌应怯馀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
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
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
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炉袅麝香浓。花影重重。梦醒倚枕意还慵。试问海棠知道否,昨夜东风。
憔悴鬓云松。蹙损眉峰。衔泥雏燕觅芳踪。无那新愁愁怎解,明月帘栊。
莺离寒谷士逢春,释褐来年暂种芸。自笑老为梅少府,
可堪贫摄鲍参军。酒醒往事多兴念,吟苦邻居必厌闻。
推却簿书搔短发,落花飞絮正纷纷。
孤坐不自适,兴言出行游。凯风吹衣袂,白日光悠悠。
来年秀弥野,荷芰叶巳抽。行游岂不好,顾盼无与俦。
回身掩门坐,隐几闻鸣鸠。
五出天然蜡缀成,诗人千载不知名。自从山谷推同姓,一日清香偏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