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亶
郏亶出生于农家,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团练推官,知杭州于潜县,他没有去上任。终日跋涉于野外,从事农田水利的考察和研究,深究古人治水之迹。
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诏书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弊的良策。此时,他已任广东机宜文字,当即上书建议治理苏州水田,提出治水主张,他认为,“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但自唐以来,经营至今,始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今当去六失,行六得。”他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以往治水中存在的六处失误,并指出了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六得。后来他以提出了“治田利害大概”七条,为宰相王安石采纳和赏识。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他还实地考查了太湖地区治水的历史,考察了260多条河流,结合自己治水的亲身体会和设想,撰写了《吴门水利书》4卷(已佚)。
但《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保留至今。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对苏南水利予以分析:“何谓地形高下之殊?曰:苏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其地东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其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主张疏浚与筑堤相结合,“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使江流湍急”,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加速排水。论述精辟,科学性强,他还绘制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提供重要依据。
熙宁五年,郏亶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熙宁六年,由于遭到朝廷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罢免。回太仓后,他置个人荣辱于脑后,在住宅西面一块名“大泗瀼”的水田中,开圩崖、沟浍场圃,实践治水理论,获得农业丰收。于是再次上书重申自己的主张,朝廷复任他为司农寺丞,另授江东转运判官。元佑年间授太府寺丞,出任温州知州,后授比部郎中职务。未至,病死于温州任所,年六十六。事见《中吴纪闻》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