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 感遇·之卅一
-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 感遇诗三十八首
- 春日登金华观
- 山水粉图
- 古意题徐令壁
- 送客
- 鸳鸯篇
-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 座右铭
-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 月夜有怀
- 宴胡楚真禁所
- 彩树歌
-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 上元夜效小庾体(见《岁时杂咏》)
-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 夏日游晖上人房
- 春台引
- 送别出塞
-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 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 宿襄河驿浦
-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 登泽州城北楼宴
- 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
-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 群公集毕氏林亭
- 洛城观酺应制
-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卧病家园
-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 送梁李二明府
- 送魏兵曹使巂州得登字
- 晦日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 东征答朝臣相送
- 题李三书斋(崇嗣)
- 送殷大入蜀
-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 庆云章
-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 感遇·之卅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八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四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十九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三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四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五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七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九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三十八
- 感遇·之卅六
- 感遇·之卅七
- 感遇·之卅八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二 燕昭王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三 乐生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四 燕太子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五 田光先生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六 邹衍
- 赠赵六贞固
- 题李三书斋 崇嗣
- 送魏兵曹使隽州得登字
-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 晦日宴高氏林亭
-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 上元夜效小庾体
-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
-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
- 东征答朝臣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四
- 赠乔侍郎
- 送东莱学士无竞
- 感遇·之一
- 感遇·之三
- 感遇·之四
- 感遇·之五
- 感遇·之六
- 感遇·之七
- 感遇·之八
- 感遇·之九
- 感遇·之十
- 感遇·之十一
- 感遇·之十二
- 感遇·之十三
- 感遇·之十四
- 感遇·之十五
- 感遇·之十六
- 感遇·之十七
- 感遇·之十八
-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 赠赵六贞固二首
- 答韩使同在边
-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 答洛阳主人
- 观荆玉篇
-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八
- 庆云章
- 感遇·之十九
- 感遇·之二十
- 感遇·之廿一
- 感遇·之廿二
- 感遇·之廿三
- 感遇·之廿四
- 感遇·之廿五
- 感遇·之廿六
- 感遇·之廿七
- 感遇·之廿八
- 感遇·之廿九
- 感遇·之三十
- 感遇·卅二
- 感遇·之卅三
- 感遇·之卅四
- 庆云章
- 彩树歌
-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 登幽州台歌
- 白帝城怀古
-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 晚次乐乡县
- 燕昭王
-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 岘山怀古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 度荆门望楚
-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 送魏大从军
-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伯玉毁琴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狱中卜命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少年时期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两次落第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乾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定。)。《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