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事业诸公斗长雄,谫才惟愿课田功。
谁知弦管江南地,渐有弓刀塞北风。
大狝未须搜猛兽,先驱聊用习骄骢。
还知武备资文事,要在人心可即戎。
猜你喜欢
罨画春流藻荇长,吴门菰米鳜鲈乡。
谋田问舍拙者事,寻壑买山君底忙。
出处两忘同旅寓,浊清一种付沧浪。
故人诗酒如驱使,别有甘泉绿野堂。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解:懂,明白,理解。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回望魂犹乱,归支病缓行。
道傍将掩骨,塞外即前生。
店主辞孤宿,军装付破城。
便令身战死,序绩不知名。
瑶草湄,琼树杪。海客居,何缥缈?泛长江,楚天晓,木兰舟外烟波绕。
江上景,山嵯峨。仙人楼迥径云过,美人帘卷秋色多。
鸳鸯队队忽惊散,西风遥送采莲歌。采莲歌,怨迟暮,芙蓉花,坠江露。
扬子渡头晚,落帆生客愁。月明应似昔,此宿又瓜州。
旧句远还忆,孤吟谁与酬?凋零无复道,那更滞边州?
莫放渔人入,溪山远作篱。邓冯谁命世,黄绮是吾师。
华发短犹在,荒村春欲迟。寒梅开有日,折寄向南枝。
悠悠涂可极。
别促怨会长。
衔思恋行迈。
兴言在临觞。
南津有绝济。
北渚无河梁。
神往同逝感。
形留悲参商。
衡轨若殊迹。
牵牛非服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