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此生已愧须人扶,细学何颙免兴孤。岂有文章惊海内,几回书札待潜夫。
尊当霞绮轻初散,酒忆郫筒不用酤。不是尚书期不顾,五陵佳气无时无。
猜你喜欢
领袖三朝岳降神,乞归江畔有闲身。云霄北望犹明主,日月中原自老臣。
青玉乍携扶肮脏,玄圭载锡偃经纶。极知一水堪移棹,愁绝文园病肺人。
巨轴高悬照紫霞,平成功就世谁加。渠通上国三千里,堰护长淮十万家。
匝地甘棠偏捧露,参天垂柳不沾沙。傍观漫自工萋菲,白发臣心尽海涯。
崛起东南见伟人,行藏咫尺动星辰。丹心自许乾坤业,白首谁称社稷臣。
拥传百川劳灌注,持筹万国待经纶。遥知夏后功成日,灿烂玄圭出紫宸。
国柱维天锡,由看福履并。明良期不偶,台斗任非轻。
出入三朝旧,弥纶百度贞。休休归雅量,籍籍仰鸿名。
拒拟投閒疏,能忘眷注情。麟袍昭宠渥,泉石被光荣。
结社时分韵,寻山或出城。堂因开绿野,会想肃耆英。
弧矢呈遐算,瀛仙降紫清。觥筹供里宿,莺燕杂歌声。
厚德冥应报,多贤宦夙成。晚生惭世讲,谣祝倚乡评。
□草还温相,心香表道卿。圣明需至理,颙望答升平。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yīng)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本站。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倩:请。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近来吾道少,恸哭博陵君。直节岩前竹,孤魂岭上云。
缙绅传确论,丞相取遗文。废却中兴策,何由免用军。
本意冲天待一飞,轻身如入白登围。直成大错谁实铸,未远迷途应觉非。
荒漠尽烦蓝缕启,旧都犹盼翠华归。同舟风急需心胆,不信阳春和者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