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
佳景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猜你喜欢
西湖富清丽,城府尘事并。
我独数能来,不负双眼明。
骚骚残絮罢,颭颭新荷成。
岁华日夜好,游子能无情?
午阴酿初暑,稍喜巾袂轻。
小风吹鬓毛,将我入松声。
崖寺金碧暗,石泉肝胆清。
寿藟万蚊舞,灵峰双髻撑。
仙人昔来游,笔墨上朱甍。
举臂寻丈高,聊得儿童惊。
老矣谢狡狯,题诗记吾曾。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9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3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闻道张公子,频年被宠光。一清廷尉法,再肃柏台霜。
绝足风云阔,高门岁月长。所期崇令德,汗简看垂芳。
几因离别叹秋蓬,夜榻那期此坐同。邻木冻花疏映月,对檐孤石静含风。
尊前节序忧欢里,烛底亲交梦寐中。休倚少年贪不醉,野夫今是白头翁。
萧散春秋八帙高,少年曾署华州曹。恩封初出麒麟殿,宫锦新裁獬豸袍。
玉屑丹砂和石髓,青山碧树映林皋。仙人自在烟霞外,五色凌云有凤毛。
昨宵明月共千里,今夕极天无一云。不知谁令太虚空,着此皎皎白玉盆。
长空与月慰愁眼,良夜得酒含微醺。天公有约不可负,急荡两桨凌江濆。
更携江上满船月,来打寺下三更门。脩廊夜寂风叶乱,古佛不语残膏存。
老禅今夕但拍手,狂客数辈空馀樽。高谈剧语天亦怒,白璧故遣云相吞。
人言祸福真倚伏,欢常有馀饮不足。篙师促客归去来,夜半风颠浪如屋。
安分身无辱,知几心逢闲。
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