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桃树临溪思不禁,扁舟重问草堂阴。
西湖水落鼋鼍石,南国霜清橘柚林。
垄际流泉宜稻性,窗前过鹿解人心。
忆君剪径相迎处,今日蓬蒿又已侵。
猜你喜欢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yuè)人国,上冢亦携(xié)庞(páng)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zūn)径籍(jí)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jiā)。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本站。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中岁谒金阙,恭承明圣恩。千载之所遭,锡命久益蕃。
重爵与厚禄,颂台烨高鶱。泰坛切紫霄,清庙凌绛云。
天子奉明禋,周旋严骏奔。祀事国所重,为荣安可言。
朅来遂悬车,言归东海濆。何以报盛德,惓惓中心存。
兴居兼食息,一惟我圣君。祗若聸龙衣,肃若仰临轩。
仰祝万万寿,悠久齐乾坤。大书揭中堂,庶庸示无谖。
嗟哉逝已远,敬率惟后昆。
兼隐云司客,行吟泽畔人。坐馀香作署,合处剑为津。
问节飞灰近,催诗刻烛频。书家真有圣,交道不无神。
鱼乐初忘沼,星车易转轮。缄情授关子,鸿宝亦非珍。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请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
忆昔红蕉狼籍时,玉人携手泪沾衣。今日芳心为谁展,天边怊怅未成归。
我言送客非佛事,师言不送非佛智。
双照送是不送是,金光大地乔松寺。
拙拙,拙尽巧生,一场败缺。有时證鳖成龟,蓦地證龟成鳖。
诸郎尽解使爷钱,磹窠不肖子,拍手笑掀天,笑他弄到帝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