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上终无就,才高定复论。
清时守儒术,白首在丘园。
远树隐残日,孤烟生暮村。
扬鞭万里去,几许不销魂。
猜你喜欢
相思有如少债(zhài)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相思就像欠人债的债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经常担负着一担忧愁的债务,却抵不了三分利,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
参考资料:
1、李伯钦.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年03月:第224页
2、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年06月:第336-337页
清江引:俗称(江儿水),也偶称(岷江绿)或(临江仙),本为元代小令,至今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词牌的有关著录。“南曲并收入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属双调。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共五句。可单用作散曲小令。少债的:欠债的。一担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担:元时市语,形容重。准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相思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共同点都是需要对方偿还,如果不偿还则一定不断地追.如果不追到手这赔就太大了,有时是本利全无。但放债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则只要把对方追求到自己手里则万事大吉,则是高傲的胜利者,根本就不计较利钱,我们理解这些之后在分析这篇小令就很容易了。
“相思有如少债的”这句活的关键是“少债”二字,即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谁少谁的债,谁是追债的人,这确实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从付出的角度来看,当然相思者本人是债权主体,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内心活动二“每日相催逼。”每口都催逼对方还债,实际是每天都在催促对方表态,催促对方赶快答应自己的求爱。“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两句也极其形象生动,是相思的女子经常担负着相思的忧愁和讨不同债务的双重忧愁,这忧愁是极其沉重而难以担负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二因为相思本来是自发的,对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确定,故利钱就更不敢指颦丁:最后一句点出这种债务丫断的的方式就是“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要求实在是太低了,见而时才能计算本钱,人家还不还还不好蜕,如果偿还算是要同了本饯,利息就不计较了。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何况这通篇都是比兴,能够对应如此明白就已经很精彩了。“常挑着一担愁”,把无形化为有形,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地表现出相思之深重,显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能力。
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从事不须轻县宰,满身犹带御炉烟。
是心长不起,宴坐一团蒲。安得龙眠手,添成憩寂图。
梦寐沧洲烂熳游,西风安得钓鱼舟。薄云楼阁犹烘暑,细雨林塘已带秋。
杨柳新舒帝里过,梧桐初下返烟萝。堪娱老大加餐健,犹喜儿童识字多。
燕垒经秋还傍主,柴门依旧亦张罗。黄金白发休相问,箕踞风前但啸歌。
江槛俯清浔,高秋水气深。楸枰互相对,机事亦何心。
生涯萧洒似吾庐,人在青山远近居。
泉响风摇苍玉佩,月高云插水晶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