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凌晨上马晚方回,不省好花开未开。
谁把金钱买花树,带将春色入城来。
猜你喜欢
秋风吹浮云,寒雨洒清晓。
鲜鲜墙下菊,颜色一何好。
好色岂能常,得时仍不早。
文章损精神,何用觑天巧。
四时悲代谢,万物世凋槁。
岂知寒监中,两鬓甚秋草。
东城彼诗翁,学问同少小。
风尘世事多,日月良会少。
我有一◇酒,念君思共倒。
上浮黄金蕊,送以清歌袅。
为君发朱颜,可以却君老。
自爱山楼宿,微吟北兴浓。
凭阑最深处,见月在高峰。
清唳来孤鹤,新凉生数松。
葛坛名已远,何处觅仙踪。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一声初应侯,万木已西风。便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日斜金谷静,雨过石城空。此处不堪听,萧条千古同。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冰簟风帘干柱宫,月华清浸雪芙蓉。谁教晓马三千里,好在行云第几峰。
酒市乌纱怀李白,仙人鹤氅看王恭。拍浮花里知恩否,寄与新诗洗醉悰。
蒲团坐得心成佛,却便随流似不曾。对客清谈皆有理,求他妙用独无凭。
穷通数外三春定,智慧光中万古镫。俗眼安知真实行,空于画壁看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