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澹粉轻匀。微红浅带嚬。叶较茶枝更绿,花却似、与梅浑。
傲霜开小春。轻霞浮翠云。最好此时花尽,喜相对、共温存。
猜你喜欢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参考资料:
1、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68-169
3、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9-20
壮士:指项羽。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千骑拥朱轓,青霞昼绣还。复寻题柱迹,重过弃繻关。
晓栈流云湿,秋湖脱叶殷。久游今得意,真不愧江山。
东人相见罢,秋草独归时。几日孙弘阁,当年谢脁诗。
寒山叶落早,多雨路行迟。好忆金门步,功名自有期。
长廊嘉月为谁明。伴文星,照书城。匝地凉波,人在镜中行。
恰似坡仙尘外语,清净海,两浮萍。
几回搔首盼空庭。露无声,欲三更。剪剪轻风。帘幕峭寒生。
如此楼台如此夜,问几辈,有诗成。
崇山巍巍矗天起,根盘不知几十里。万木群然山之巅,其中大者挺然长干而繁枝,明堂之栋应可拟。
远山其势浸微茫,双峰直监青云里。丈人结庐擅山光,闲来呼童携竹杖。
出门一徜徉,翘然矫首青云上。意欲乘风至帝旁。
一得至帝旁,俯首瞰下方。何处民穷何俗陋,谁为奸恶谁善良。
便应奋起今日凭栏手,为兹民胞物与一铺张。铺张毕,塞吾责,然后归去来兮旧山阿。
千驷万钟奈尔何。
古书随读已微茫,时事閒思欲发狂。
愿保残年同绛老,不贪来世作缁郎。
史饶西汉宁论晋,诗止黄初不及唐。
海阔天高孤鹤远,寄声飞矢莫抽房。
石磴崔嵬路折旋,崎岖历尽是平田。高林忽送催诗雨,深涧遥分悟道泉。
僧为知名如旧识,地疑曾到岂前缘。万竿修竹参天起,欲借琅玕纪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