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
1/1000+页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wēi)巍!
羊肠坂(bǎn)诘(jí)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pí)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fēi)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fú)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náng)行取薪,斧冰持作糜(mí)。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参考资料:
1、王运熙王国安.国学经典导读乐府诗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227-228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年:24-25页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wēi)巍!
羊肠坂(bǎn)诘(jí)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pí)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fēi)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fú)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náng)行取薪,斧冰持作糜(mí)。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参考资料:
1、王运熙王国安.国学经典导读乐府诗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227-228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年:24-25页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wēi)巍!
羊肠坂(bǎn)诘(jí)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pí)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fēi)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fú)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náng)行取薪,斧冰持作糜(mí)。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参考资料:
1、王运熙王国安.国学经典导读乐府诗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227-228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年:24-25页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mǐn)俛(miǎn)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zì)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0-73
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善事:做好事。僶俛:勤奋努力。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逢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逢世阻”。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螟(míng)蜮(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廛:古时一户占用地。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
长抱饥:一作“抱饥长”。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
造:至。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离忧:遭遇到忧患。
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信:诚然。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人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的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神道德上获得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的,历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人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的,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的气节是感人的,陶渊明的骨头的确比别人硬。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mǐn)俛(miǎn)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zì)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0-73
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善事:做好事。僶俛:勤奋努力。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逢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逢世阻”。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螟(míng)蜮(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廛:古时一户占用地。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
长抱饥:一作“抱饥长”。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
造:至。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离忧:遭遇到忧患。
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信:诚然。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人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的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神道德上获得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的,历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人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的,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的气节是感人的,陶渊明的骨头的确比别人硬。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雪下桂花稀,啼(tí)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kān)悲。
卿(qīng)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桂花在大雪覆压下显得稀落,乌鸦被弹丸击中带伤飞回归。
关水倒映着孤单的骑驴身影,萧索的朔风把帽带吹得低垂。
回家重温欢乐温暖值得欣慰,但无法取得官印而归真可悲。
心爱的人当会忍着苦痛询问,只见镜中二人默默相对而泣。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7-38
桂花稀:喻落第。唐人以登科为折桂。
关水:关中之水。指长安附近的河流。
诚可重:一作“试万里”,一作“诚万里”。
卿卿:爱妻。
这首诗是李贺入长安应试失败而归之后作的,是他当时心情的极好写照。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像是在朔风中萧瑟着。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卿卿”两句大有深意可挖。“卿卿”语自《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卿卿”在此,绝对不可能是除李贺之妻的另外任何人。这里是通过对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丈夫“垂翅”归来,妻子一瞧神色便什么也明白了。她怕丈夫增添痛苦,只好佯装照镜掩饰自己,不料“双泪”不争气地直往下流。可见,李贺之妻颇善解人意。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duò)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yùn)。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bàng),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yǎn)被裘(qiú),似非恒人,
谓卿(qīng)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áo)游八极,枕石嗽(sòu)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suì)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pān),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mèi),惆(chóu)怅(chàng)以自怜。
正而不谲(jué),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顿:停顿。堕:掉下,坠落。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不谲:不诡诈。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duò)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yùn)。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bàng),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yǎn)被裘(qiú),似非恒人,
谓卿(qīng)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áo)游八极,枕石嗽(sòu)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suì)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pān),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mèi),惆(chóu)怅(chàng)以自怜。
正而不谲(jué),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顿:停顿。堕:掉下,坠落。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不谲:不诡诈。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